先生手账

  新都市年轻群体置顶微刊

  

  

  文︱窈小窈,先生手账特邀作者,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公众平台,提升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有用,有趣,有态度,微信公众号:十分妈妈(ID:shifenmama8)

  编辑︱先生手账

  整理发布︱微信公众号“先生手账”(ID: czhapp)

  

  习惯即行为,行为即性格

  前些天,女儿突然得了湿疹,用药一周后湿疹没了,可又长出了几颗像疖子似的东西。

  娃爸连忙大半夜预约了第二天的早诊挂号。

  第二天天刚亮,女儿生物钟6.40自然醒了。在她吧嗒吧嗒去上厕所时,娃爸跟我说:“不行,今天就给她请假一天吧。”

  我说,待会听听医生怎么说,我们先把书包背过去,如果没什么大问题不影响上学,还是正常去幼儿园吧。

  娃爸一脸心疼:“幼儿园而已,少去一天没关系的。”

  从厕所回来的女儿听到了支言半语问:“妈妈,今天不用去幼儿园吗?”

  我向爸爸使了个眼神,把刚刚那番话又重新组合了下告诉女儿。

  大概,很多父母和娃爸一样,认为幼儿园不过是去玩玩,用不着讲究规矩。少去一天,迟到一两个小时都无所谓。

  和女儿同班的一个小朋友,她几乎每天都迟到,她妈妈的理由是:7:40入园太早了,孩子都睡不够,迟到一个小时,孩子能多睡一会。

  还有小朋友,一周上学的时间就那么一天,其余几天都以病假打发老师。实际上,小孩子只是轻微的不舒服。

  离谱的是,还有的是孩子撒娇不愿意上学,家长跟老师谎称生病请假。

  柏拉图说,对一个孩子最残酷的待遇,莫过于让他心想事成

  父母对上学无所谓的态度,恰恰达成了孩子想逃学的小心思。

  (当然此处说的“逃学”,并非指那些因为某些重大原因,造成的孩子厌学。这里的“逃学”是指单纯意义上孩子撒娇耍赖不去上学。)

  事实上,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蕴含着教育。养育无小事,每一件都是“大事”,都可以养成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01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结果,都会通过孩子的行为得到显现。

  在《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尼尔森曾说过一个案例。

  一个叫詹森的孩子和妈妈去超市,他看妈妈拿起一份免费的当地报纸放进了包里。在街道的原处,一个女人在提供免费品尝的饼干。妈妈给自己拿了一块,并且给了詹森一块。

  在整个购物过程中,他都一直开心的嚼着这块饼干。

  当他们走到自己的汽车旁边时,妈妈把詹森放到了他的汽车座椅上,发现儿子的口袋鼓鼓的。

  打开一看,原来是个棒棒糖。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类似案例。

  带孩子去超市,各种试吃;还没称斤买单的小零食,让孩子先吃几块,或者在买单的前,悄悄地塞两块在兜里。

  殊不知,大人不经意间的小举动,看似无所谓,却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印象:超市里的东西,可以随便吃随便拿。

  顺走超市里的东西,说好听点是试吃,难听点就是盗窃。

  如果给孩子形成“顺东西”的习惯,第一次他可能胆小,只顺走一块巧克力,第二次胆肥点,顺走一包饼干。若侥幸都没被发现,难不保下次他会顺走更大更多的东西。

  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理论,反复顺走东西的这个行为,叫做强化。

  是的,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正是通过反复强化形成

  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的牢不可破。”

  好习惯如此,坏习惯更是如此。

  02

  亦舒说,喜欢一个人,就总觉得他是天底下最笨的,处处都要人操心。父母养育孩子,何尝不是这样。

  

  孩子自己吃饭,觉得他慢慢吞吞。

  孩子自己穿衣,觉得他笨手笨脚。

  孩子自己劳动,觉得他碍手碍脚。

  

  “这些小事,孩子大了自然会做的。”于是父母带着这样的心态:

  

  替孩子喂饭。

  替孩子穿衣。

  替孩子劳动。

  

  久而久之,孩子什么都不想做了,也什么都想父母帮忙了。

  于是,等孩子大点的时候,父母新的评价、埋怨又出现了。

  

  “这么大了还要喂饭,别人都能自己吃啊。”

  “衣服裤子都不会穿,上幼儿园以后怎么办。”

  “你看看你,把家里弄的乱七八糟的,就不能收拾下吗?”

  

  再大一点的时候,大概成年了,父母们终于开始醒悟。

  

  “都怪我,小时候什么都帮他代劳,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

  “这孩子是白养了,好吃懒做,整天啃老。”

  

  听着悲哀吧。

  现实就是这样的。

  年初有个新闻,说一个快30的男人好几年不工作,每天待在家,嫌他妈妈做饭不好吃,网购的长大让妈妈去还,不满意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要骂妈妈。

  这位男子“白眼狼”的行为,就如他的妈妈所说:“小时候对他那么好,基本上是要啥给啥,到头来却成了讨债的。”

  还有上海街头曾出现过这样一幕:

  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在街上走着,突然一男子冲上来将她抱起,在空中狂甩。

  阿姨试图挣脱,男子则更加凶猛,直接将他按倒在地上。

  束手无力的阿姨,坐在台阶上任由男子摆布。他先是脱掉自己的衣服,在阿姨脸上抽打,接着还用力的拽拉脱。

  看这一幕,你肯定会觉得是街上纠纷。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这对在路上纠缠的,其实是对母子。

  事情原委是,当天,男子向母亲索要2万块钱还银行贷款,但母亲说自己没钱。男子便让她去向亲戚借,母亲不同意,他就直接动了手,对自己的母亲施行殴打。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成人的不良行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会发现,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一个从小在“代劳”中长大的孩子,他不会知道,什么是感恩,什么是独立。在他眼中,父母为他们“代劳”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所以,当父母有一天拒绝帮他们“代劳”时,他们就会原形毕露,暴露出种种不良的行为。

  回过头来再看,儿时在父母眼中那些所谓的“小事”,待孩子成年之后,都成了“大事”。

  卢梭说过:“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才去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直到以后采取手段的时候,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至于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03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教育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的小事情。可一件件的小事情,培育了孩子习惯的好坏。

  习惯即行为,行为即性格。

  我们夸一个人性格好,实质是在夸他这个人,行为作风让人舒服。而行为作风,截肢开来,就是由一个个良好习惯组成。

  在职场上打拼过的父母都有这个感受,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飞多高,靠的不是学历,更不是颜值,而是性格。

  什么是教育?

  所谓的教育,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养成习惯。

  完

  心理︱职场︱情感︱干货︱知识

  最适合新都市年轻群体阅读的严选自媒体

  那么多号,一个就够了

  每晚子时,我在这等你

  先生手账出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