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油车场沿着莫邪路往东一两百米就是葑门横街。后来锦帆路拓宽,盐仓巷大部分并入,所以今天仅存最南段从十梓街到大新街的百来米巷子。

今天立夏啦

苏州人在这个节气

会有很多习俗

编蛋套、称体重、斗鸭蛋、啃大饼……

对于“不时不食”的苏州人而言

每个节日

都是要跟吃搭上点关系的

甚至,一些地名也是跟吃有关的

假期最后一天

跟着小小苏来个

姑苏地名里的

“柴米油盐”一日游吧!

姑苏地名之

醋库巷东起凤凰街,西至平桥直街,北宋时期,这里是储存醋的地方,巷名由此而来。时光流逝,醋库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巷名一直保留了下来。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也提到过醋库巷:“离余家中里许,醋库巷有洞庭君祠,俗称水仙庙”。现在醋库巷已经找不到水仙庙的踪迹,但几处的名人故居风华仍在。

醋库巷38号,王氏太原家祠。建于清末,原为住宅,1931年为王氏购入,改为家祠。

醋库巷40号,顾麟士故居。顾麟士,字鹤逸,擅画山水,亦精鉴别。其祖父顾文彬是怡园的主人,其子顾公雄在抗战时期坚守祖传“过云楼”不致书画失散,后将收藏书画全部捐献给国家。顾麟士故居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古井,迎面可见“西津别墅”砖额。

姑苏地名之

顺着醋库巷往东走,就来到了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柴园。柴园为清光绪间柴安圃所构,故人称“柴园”,198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原在此办学的苏州聋哑学校搬迁。2015年12月,柴园修复及改扩建完成,焕然一新的柴园成为了苏州教育博物馆。

柴园现存面积2150平方米,

园中尚存鸳鸯厅、船厅、水榭、

曲廊、半亭、假山、水池、花木等。

东部住宅存门厅和堂楼,

楼前是库门上有怡园主人顾文彬题

"嘉门善祥"砖细门额。

在这里,可以领略苏州教育的

千年魅力和当代风采,

还可以欣赏苏州园林

耐人寻味的美学意蕴,

闹市取静,曲径通幽。

姑苏地名之

出了醋库巷往北,穿过十梓街,旁边有一条小弄堂,名叫盐仓巷。南宋时期,苏州的盐仓就设置在这一带,苏州人也叫它“咸菜巷”。这是一条很迷你、很低调的巷子,全长也不过100米的样子,不仔细找,还真发现不了。这条巷子的入口在哪里呢?十梓街西端北侧有一栋很显眼的民国控保建筑,现为苏州市职工服务中心,盐仓巷就在职工服务中心与旁边交通银行中间的夹道中。

1907年,苏州建私立女校师范学堂,校址就选在了盐仓巷。这条巷子里还先后住过现代藏书家、学者陈子彝以及评话艺术家张鸿声。

1976年,苏州市建工局在此建造办公大楼,于是盐仓巷分成了两段,南段北至穿心街,北段仅北口与通关坊相连。后来锦帆路拓宽,盐仓巷大部分并入,所以今天仅存最南段从十梓街到大新街的百来米巷子。

既然到了盐仓巷,

何不到附近苏大强家逛逛?

作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位于五卅路的同德里、同益里

有着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群。

五卅路上有的可不止是同德里,

这条路上的红色故事

更是能说几天几夜。

五卅惨案爆发后,为支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苏州各界和学生发起募捐运动,共募捐近2万元送往上海。“五卅”运动后期,上海商会把部分款项退回苏州,用于翻修公共体育场旁由言桥南至十梓街的道路,路名定为五卅路。如今,五卅路纪念碑前还经常摆满了鲜花。

此外,金城新村内的上海战役指挥机关旧址,诉说着上海解放与苏州的紧密关系;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内的雪松,见证着苏州党史的发源地……趁着姑苏八点半的潮流,这条红色路线也将进一步升级改造,展现别样的风采。

姑苏地名之

油车场位于葑门外,以旧时榨油作坊得名。油车场东出朝天桥,西在里河桥东堍折南至尽头。旧时,葑门外下塘水路运输十分方便,各类商行云集,民国时期有粮油行、砖瓦行、竹行、柴行、及船场,其中尤以清末开办的三丰粮油行规模最大,与西街的肇源粮油行并列苏州同业之首,在民国《吴县志》和《苏州城厢图》中都有标注。

穿过喧闹的里河新村,

转到人声渐小的里河桥,

再往前五六米,

就到小巷油车场了。

油车场的房屋沿河而建,

粉墙黛瓦的苏式风格,

据居住在巷子里的老人回忆, 当年,开在油车场的油厂和米厂承担了大部分苏州市民的粮油供应任务,“三丰”油坊规模相当大,仅厂房就有100多间,就连葑溪河岸边的空地都被用来停泊农船和翻晒菜籽。 庞大的榨油机有十多米长,菜饼坯被装进榨油机的榨架上,榨油工站在插槽前抡起大铁锤猛力击打,榨油架上的菜饼坯就会流出黄澄澄的菜油来。榨完油后的菜饼坯脱去竹箍成为菜饼,可以用作家畜的饲料或沤田。

当然,现在的油车场小巷里已经完全不见旧时景象了。午间时分,悠长的小巷内鲜有行人,巷口,孩子倚靠在家门前,把玩着手中的玩具,一句软糯的女声从里间传来:“小宝,快进来,今天吃面啊!”接着,就有一股扑鼻的菜油清香穿堂而出,那是多么熟悉的姑苏生活味道......

既然到了葑门,

不可不逛的必然就是横街了。

出油车场沿着莫邪路往东一两百米就是葑门横街。横街全长530米,西起徐公桥,东至敌楼口,与石炮头相接,是旧时苏州典型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葑门横街是苏州东南部的集贸中心,这条老商业街从明清时期兴起,辐射到临近车坊、斜塘、郭巷等,在清末进入全盛期。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葑门横街及下塘一带的服务业、手工业等店铺就已经有50多家,其中百货、绸布等行当就占横街行业总数的四成之多。

直到今天,

葑门横街依旧是一个

包罗万象的农贸市场。

漫步横街,在挨挨挤挤的人群里,听南腔北调、看饮食男女,你会恍然明白,苏州人除了园林、士大夫,也有市井、老百姓。也许市井百姓的柴米油盐,比起园林的高墙深院,更能注解苏州人的圆和、融通,以及“中隐隐于市”的生活智慧,难怪有人说:“气质在园林中,生活在横街里。”

姑苏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地名,

如因宋代平江府粮仓

而得名的仓米巷,

因清代长洲、元和两县官仓

而得名的仓街……

走一走这些地方,

品一品苏州人充满烟火气的

生活浪漫。

你还知道多少这样的街巷?

可以留言给我们推荐一下哦!

1.注意!事关返程!

3.来姑苏不看非遗,你就亏大了!

点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