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善良不是簡單的助人爲樂

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善良包含着很多含義——意味着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不冒犯別人也不委屈自己,敢於表達意見、有效展開溝通;同時還需要技巧和智慧,聰明的溝通最大限度地保護人們的心靈不受傷害,更容易建立長遠的關係——

我們希望世界是善良的。然而,相比升學和工作,善良有什麼用嗎?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說說一個跟善良教育有關的喬治小王子上學的新聞:英國的小學接收4-13歲的孩子,入學後先上預備班。去年9月,4歲的小王子選擇的學校叫作Thomas’s Battersea,是一所受到中上層高收入父母青睞的精英學校。這所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善良。這裏的善良教育不是簡單的助人爲樂,而是包含好幾個層次。

善良首先是接納和尊重他人

小王子的學校領導舉例說,善良意味着孩子們必須跟所有孩子都成爲朋友。聽起來有點誇張:作爲一個有正常情緒的人類,怎麼可能喜歡所有人?但是學校認爲,行爲上的尊重是必須的。如果孩子故意疏遠一些人,製造不公平,會傷害他人的情感。

英國精英教育重視培養人的情商勝過學業。孩子要從小學習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包括瞭解不同的社會階層、種族、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必須在行爲和禮節上對他人表現出接納和尊重。比如孩子想慶祝生日,要邀請班裏所有同學,不能只邀請自己喜歡的朋友。生日聚會可以採取野餐等簡單的慶祝方式,不能太奢侈,避免在精神或物質上給其他孩子帶來情感傷害。

老師也一樣,不能在行爲上親近一些孩子,疏遠另一些孩子。孩子們通常很敏感,如果老師處理不得體,會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

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這看上去是爲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爲自己。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的人。當孩子們長大進入職場,一定會面臨一個複雜的人際圈。裏面不僅有自己的同鄉和校友,還會有不同地域、語言或種族的人,價值觀更是千差萬別。要想讓你的工作夥伴信任你並與你合作,對他人在行爲和言辭上表現出接納和尊重,是良好合作的第一步。

不委屈自己 敢於表達意見

傳統中國文化評價一個人善良,往往是說這個人懂得隱忍,即使有想法,也不會當面說出來,而是藏在心裏。英國人(以及美國人)不是這麼想的。他們認爲,善良的前提是不冒犯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什麼是委屈自己?就是你明明對某個決策、提議、做法有意見,但是沒有提出來,或者一邊抱怨一邊忍受,或者沉默地執行。這樣的態度會讓別人以爲,你在這裏做得不開心,懶得表達意見,可能正在默默尋找新的工作。事實往往並不是這樣,華人懶得提議,大多是中國式的善良讓我們不太習慣當面質疑別人。

西方人所說的“對事不對人”,在中國文化裏不易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因爲我們傾向於認爲,如果你質疑我做的事情,等於在質疑我這個人。爲了不得罪人,中國人的社交規則往往是,把意見藏起來不說。這種中國式的善良違反了英國人的“善良”規則。他們會認爲,你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對自己不好;同時沒有解決問題,對別人也不好。既不利己,也不利人。在彼此壓抑的環境下相處,最終容易導致關係破裂。

所以,英美的精英教育不贊成這樣。他們鼓勵有意見要說出來,有效展開溝通,這樣才能增進了解、分享智慧,讓一段關係、一個家庭或一個組織良性發展,減少問題,彼此都開心滿意,效率得到提升。

善良還需要技巧和智慧

英國善良教育的背後,是關於公民素養的一系列技術培訓,包括安全常識、溝通技巧、尊重手段等等。這些在小王子的學校都是重要的教育內容。

英國人致富早,他們在百年財富積累中發現:原來金錢是買不到一切的,比如生命、愛和尊重。所以,一個社會長久富裕,需要人們不僅能想到別人,而且能在技術上給予支持,讓人感到生命受到尊重和保護,產生安全和信任感。比如在英國,當一個人倒在路上時,不僅有人救,而且路過的一些人具備基本救援常識,這些常識往往在兒童時期就學習過。

英國精英特別注重語言溝通技巧。他們雖然鼓勵表達意見,但是在表達方式上要體現出對人心靈的尊重和保護。比如小男生們早晨出門上課,必須穿西裝打領帶。有個孩子忘了領帶,被教務人員看到了,老師攔住他說:“Hey,小紳士,你有沒有發現,你忘記什麼了?”孩子低頭一看,哎呀領帶忘了,趕緊回宿舍打好了跑出來。教務人員再看到他時說:“太棒了,謝謝你!”這是很典型的英國式溝通,而不會直接說:你怎麼沒戴領帶!讓孩子覺得很反感:你怎麼又來管我!兩邊不開心。

英國人認爲,尊重的前提是把對方當作和自己一樣有情緒的人。每個人都反感別人指手畫腳,同時又希望自己不斷進步,成爲很棒的人,讓自己的行爲有價值,比如我的英國老闆就是接受英國式精英教育的典型。當他希望我按照他的思路改正一份報告時,不會直接說:“你按照我的框架,帶領大家重新做。”而是會說:“我幫助你把框架搭好了,這樣也許可以更容易一點?”聽上去好像是說,我之前做的令他不滿意,並不是因爲我做得不好,而是任務太難了。這讓我覺得接受起來很愉快,他沒有命令我什麼,反而幫助我搭好了框架。但是傻子也知道,事實肯定不是因爲任務太難,而是我沒有達到他的目標嘛。這種有立場但聰明委婉的溝通方式充滿善意,無論針對組織還是個人,可以成爲一種動力,而不是製造衝突。英國人認爲,聰明的溝通最大限度保護人們心靈不受傷害,更加容易建立長遠的關係。

當然,說這些並不代表我認爲,英國關於什麼是善良的評判和教育,一定比我們好。還是那句話:每一種文明都有優缺點。借鑑別人優勢,發揮自己長處,纔是最聰明的做法。中國文化關於善良的教育,往往傾向於注重內心的修養。比如,當對方的語言不中聽、方式不得體時,只要是爲我們好、是善意的,是可以通過內心力量圓滿接受的。

摘自“成長無國界”  作者: Shasha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