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地鐵,

似乎已經成爲很多人

日常生活中必備的交通工具。

當我們在人潮中來去匆匆時,

你是否瞭解地鐵建設背後的故事?

今天,小新帶大家走進青島和徐州,

一起看看地鐵建設中,

那些超乎想象的創造力!

青島:海底88米,一個8.1公里的奇蹟

11月6日,隨着最後一聲炮響,

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成功貫通!

國內第一條地鐵海底隧道,

國內最深海底隧道,

國內最長地鐵過海隧道!

是繼膠州灣大橋、膠州灣公路隧道之後,

又一條連接青島西海岸新區和

主城區的過海大通道!

△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貫通宣傳片

最深最長,實現地鐵建設新跨越

青島地鐵1號線規劃線路全長59.97公里,跨海隧道全長8.1公里,是國內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其中過海段長約3.49公里,由中鐵三局、中鐵十八局等單位承建。

它是目前國內最深的海底隧道,隧道海底區間線路縱坡呈“V”字形,最深處距離海平面約88米,隧道上方每平方釐米至少承受8.8公斤水壓,相當於隧道每延米承受300輛小汽車的壓力。

攻堅克難,成功穿越高風險斷裂帶

海底隧道工程地質複雜,存在海水突湧、圍巖垮塌風險,共穿越18條斷裂破碎帶,破碎帶和海水直接連通,施工中極易發生坍塌、滲漏、突水,安全風險等級爲Ⅰ級。爲控制風險,施工單位組合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地質探測和預報手段,在此基礎上對風險點採取針對性的預處理措施,從而使風險得到超前防控。

機械化網絡化施工,實現安全高效建設

作爲國內首條採用洞內翻渣系統的TBM地鐵區間隧道,它是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市內在挖地鐵海底隧道,實現全程移動信號跟進覆蓋、全作業面視頻監控和智能化網絡化管理,最大限度減少了人工使用。

助推青島發展,預計2020年建成通車

青島地鐵1號線途經黃島汽車站、青島火車站、火車北站、流亭國際機場、汽車北站等重要交通樞紐,是貫通青島市南北的快速軌道交通走廊。可與青島軌道線網中的11條線路進行換乘 ,預計2020年通車。

在原有膠州灣隧道、跨海大橋連接通道的基礎上,青島地鐵1號線增加了一條連接青島西海岸新區和主城區的重要交通動脈,助推東西海岸同城化發展。

徐州:雙龍並驅,80歲民國建築整體平移

作爲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

古彭千年商業繁華,

與快捷的城市軌道交通息息相關。

中國建築在徐州承建

兩條地鐵整線1號線和3號線,

更是“建”證了徐州城市交通

強筋壯骨的“最後一公里”。

△一分鐘領略徐州地鐵建設風采

大國重器,“打洞能手”掘力值MAX

在地鐵隧道挖掘中必然會用到

一種能在地底下挖洞的大傢伙,

它就是專門用於隧道掘進的盾構機,

常被形象地稱作地下穿山甲。

▲徐州地鐵1號線首臺盾構在中建交通承建的09標始發

▲中建安裝隧道裝備製造公司製造的

中建首批盾構機“軍魂號”“匠心號”正式下線

地鐵隧道盾構機能前面喫土後面排土,

平均每天能在地下掘進10米,

比人工開挖的效率高8到10倍,

盾構機運行時就像一列能鑽地的火車。

▲2018年1月,徐州軌道1號線全線洞通

文物保護,80歲民國建築整樓平移

民國建築“同和裕銀號”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見證了徐州經濟金融發展歷史,

由於地鐵建設需要,

中建與當地文保部門商討後,

作出了整樓平移、異地保護的決定。

▲CCTV9 真相《中國隊長》報道古屋大搬家

“同和裕銀號”舊址實施平移保護

是徐州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法上首次創新,

現場使用三臺SPMT組裝式自動平板車

用來託運平移樓房,

可輕鬆承載三層小樓1300噸的重量,

這些橘黃色千斤頂能自動控制讓樓體

在拖動過程中保持水平狀態。

整個過程經過兩次90度轉彎,

歷時兩天一夜,

被稱爲“徐州古建第一移”的

“同和裕銀號”終於走完了240米的“征途”,

穩穩落在了新址之上。

銀龍縱橫,49公里精度誤差僅0.1毫米

軌道常被稱作是地下穿梭的銀龍,

近日,徐州地鐵1號線成功完成全部軌道鋪設,

正式進入運營倒計時。

▲徐州地鐵1號線最後一根鋼軌鋪設完成

1號線全線由中建安裝軌道公司鋪軌施工,

項目採用高速鐵路軌道控制網測量技術,

將線路平順性誤差值控制在±0.1mm,

大大減少了後續運營維護成本,

提高了乘坐舒適度。

▲焊軌場景

而今,徐州地鐵1號線馬不停蹄

正朝着電通節點奮勇前進。

通車在即,徐州地鐵3號線建設

也在熱火朝天的推進中!

有沒有被眼花繚亂的技術震撼到~

一張張造福民生的地鐵名片,

不僅爲當地居民帶去了生活的便利,

也爲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時間那麼寶貴,

怎能不節約,

央企城市交通建設進行時,

爲不斷優化我們的出行而奮鬥!

———— / END / ————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責任編輯 | 陸哲宇

主    編丨金冬偉

線索提供丨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建築、

青島地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