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

你一覺醒來,發現停電了。鬧鐘都沒響。

外面天色大亮,你嚇了一跳:糟糕,要遲到了。

你衝到洗手間,一掀水龍頭,水也停了。因沒電,冰箱的食物也在腐爛。

你一邊暗罵倒黴,一邊背上包,去上班。

公寓電梯也停電。

你蹬蹬蹬地跑下樓,跑到地鐵站一看,地鐵停運了。你又去坐公車,公車停開。

城市交通系統陷入了癱瘓。

私人汽車也發動不了,人們要麼騎單車,要麼步行。

原來這不止是你一個小區的困境。

整個城市都陷入了停電的麻煩。

你是一個敬業的人,步行去公司。等你氣喘吁吁走到的時候,發現寫字樓大門緊閉。保安說:“對不起,沒電,開不了門。”

寫字樓下,站着一堆人在等。你們經理也在。

經理說:“你家就兩站路,居然也遲到。”

你唯唯諾諾:“對不起,我下次早一點兒。”

你以爲,這只是一個小插曲,不出兩天,一切問題都會得到解決。但你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城市陷入了長年累月的停電之中。

一切文明的、快捷的、高效的、依賴電和電池運行的設備全部失效。

你無法微信支付。

無法用支付寶買東西。

無法取現金,無法用電腦,無法乘電梯,無法洗澡洗衣服做飯。

你找出有限的現金,去超市搶食物。

沒過兩天,超市就空了。

你買不到食物,買不到礦泉水。

而自來水廠也無法供應,他們說,機器壞了,無法運作。

你怎麼辦?

繼續呆在這個城市等待,還是離開?

——這就是電影《生存家族》的故事起源。

從某一天開始,東京大停電。一切機器、車、飛機、船全部無法使用。

城市物資短缺,垃圾遍地,臭氣熏天。

奢侈品沒用了。

寶馬、奔馳、瑪莎拉蒂、勞斯萊斯成了廢鐵。

有人趁機發災難財。

也有人在災難中死去。

最後連錢也派不上用場。

電影中的一家四口,決定騎自行車,前往一個遙遠的小漁村。

那裏是外公的家,純樸,寧靜,靠自然的恩賜生活。

只有在那裏,現代文明的瓦解與崩潰,都不能擾亂它的秩序。

從東京前往鹿兒島,騎車至少得一個月(因行程艱難,他們在路上走了90多天)。

大家別無他法,上路了。

這是一趟漫長的、危險重重的遷徙。

因沒有GPS,也沒有手機,他們走錯了N次路。

最後無奈騎上高速。

上高速一看,處處都是人,大家趕集一樣捱着擠着,熱熱鬧鬧地去逃亡。

沿途沒有服務區。

沒有食物和水。

他們餓得喫野草,喫蟲子,再加上沒日沒夜的騎車,累得奄奄一息。

而更多的困難接踵而來。

沒火。

沒水。

沒有路,沒有橋。

時不時地,就有暴風雨來臨。

最令人抓狂的,是情緒的崩潰。

他們在路上幾次爆發爭吵。

但很快又化解矛盾,繼續擰成一股繩,一起掙扎求生。

在這條路上,他們終於漸漸懂得,一切身外之物,都是爲了服務於我們。

但是,在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中,我們卻被它們所奴役。

我們會爲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錢、更多的奢侈品,去營營役役,忙忙碌碌,疲累不堪。

都市成了一個戰場。每個人都在作戰。

可是,幸福呢?

電影當然不是反對現代文明。

也不是鼓吹讓我們回到農耕時代,去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它只是作爲契機,讓我們思考生存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當所有人都在追求大,你是否還記得,幸福來自於小?

小確幸,小滿足,小溫暖,小幸運,細細碎碎的小,鋪陳成人生浩浩蕩蕩的光。

可惜太多人快到無法止步,與它們擦肩而過。

前幾天,一個在上市公司做中管的朋友說,父親病重,他一直沒空去看一眼,公司在做一個非常緊急的項目,脫不開身......

說話的時候,他眼眶泛紅。

人至中年,竟是這樣的左右爲難。

事業,烽煙四起,容不得半點放鬆。家庭,漸行漸遠,他漸漸成爲局外人。

這是一種得,還是一種失?

我不知道。

我只是多了一種疑問,在生存面前,我們真的只有一個單項選擇麼?我們只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一去不復返麼?

應該不是。

日本有一個電影,叫《小森林》。

講一個女孩前往東京,在滾滾紅塵中打拼,忽然有一天,她也開始質疑自己的生存:

這樣勞碌、焦慮,到底是圖什麼?

錢?名?地位?我們太渺小,而這些都太飄渺了。

許多時候,不是努力就可以實現目標的。

太多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都在消解我們的付出與辛勞,到頭來,很可能就是一場空。

她決定回到小森,回到那個綠意盎然的村子。

在小森的寧靜與淡泊中,她忽然間放鬆了。

生活變得緩慢又真實。一切都是有序的,可控的,安靜的。

春天的時候,她在滿世界的櫻花中穿越而過。

下雨的時候,就坐在潔淨的屋檐下,一邊啃玉米,一邊看風景。

至於食物,都是天賜的原料。

樹上摘的木通果,切開,用勺子挖着喫。

去山裏跟松鼠一起搶核桃,曬乾,收起來,冬天就能做香甜的核桃糕,核桃飯。

紅葉傘、延齡草、豬牙花、鵝掌草、白根葵、楤芽、莢果蕨,掰下來,拌上面粉,也可以做菜。

偶爾還會去山谷裏採摘梅子、李子和櫻花,這些都能做出美味的點心。

她自己也種菜。

種稻子。

辛苦的勞作,帶來的是健康的疲憊,和好胃口。

只要喫一個井水冰鎮的西紅柿,嗯〜再累也能滿血復活。

天然生長的西紅柿,口感非常鮮美,遠不是超市裏的瓜果所能比的。

而做飯則是一種享受。

順應四季,採擷食材,烹飪美食。

春天,她用網兜在河裏撈魚。

夏日,從地裏剛剛摘來的菜,在井水中洗淨,作爲晚餐。

自己做果醬。

做飯糰。

把包菜打碎,做包菜蛋糕。

下雪的日子,從雪地裏挖出原料,熬一鍋濃濃的湯。

喝一口,人就暖了起來。

她還自己發酵麪粉,做各類美食。

做紅豆餅。

做烤餅。

做雙色蛋糕。

做納豆糯米糰子。

炸天婦羅。

在慢時光裏,冬天都是熱氣騰騰、充滿香味的。

什麼都不用急。

什麼都不趕。

做好飯以後,和鄰里至親一起,溫暖又詳和地,說些可說可不說的話,聊些可聊可不聊的人。

活在當下,是一種福。

活在溫暖有序的當下,更是一種命運的厚待。

閒下來的日子,她會對着滿窗綠色,寫自己的故事。

生活變得恬淡如風,內心也被治癒得妥妥帖帖,覺睡得安穩,心事簡純如小森的風光。

什麼是好生活?這應該也是了吧。

時間還早,慢慢喫。

日子還長,慢慢走。

至於其他的,由他去吧,我們有這滿天星光、一村燈火,就夠了。

其實我寫此文,不是爲了要大家辭職,回農村,去種田。

而是想告訴每一個焦慮的讀者:

如果,萬一如果,你實在扛不住了,可以讓自己休息一會兒,甚至休息一輩子。

沒有關係。

沒有人會譏笑你的選擇。

只要你對得起自己的內心,也能負責得起自己的餘生。

人生處處有綁架。

有人用成功學綁架你,要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停不休。

也有人用淡泊名利、隨遇而安的觀念誘惑你,要你停下來,去享受生命的朝朝夕夕。

我覺得都沒有錯。

關鍵是你選擇什麼。

如果你渴望數字化的成功,又有這樣的身體,這樣的心力,那還說什麼?拼吧!做得更強更大,成爲江湖傳奇。

但如果你身體漸漸差下來,對名利也倦怠至極,那麼,不要再熬了,咱們還有退路。

還有泥土,有新芽,有潺潺清溪,有清靈又喧鬧的鳥鳴,有村莊的煙火,有滿山映山紅,有秋風中飄落的楊葉,有雪地裏的小野兔,和河流中的水鴨,有黎明響起的牛鈴,有風過籬笆的沙沙響......

這些,都是確切的小幸福。

回到文初的電影《生存家族》。

在災難發生前,文中的父親也是一個工作狂。

他對妻子冷漠至極,對兒女也不親密。他天天抱着一堆材料,馬不停蹄地分析,可是,經過在小漁村的一年,種種文明強行剝除,他忽然明白了。

人最緊要的,不過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一家四口。

最大的成功,不過是做好一個丈夫,一個父親。而不是一個他人眼中的“成功者”。

所以,一年以後,等他們再度返回東京,他學會了萬事都不必強求,唯有家人,纔要竭盡全力去愛,去陪伴。

萬物有靈且美。

人間繁花盛開。

如果可以,儘量別錯過〜

用安卓手機的朋友“置頂”我

這樣我們就不會再走散啦

也許你還想看:

推薦一個非常好的公號這個號沒有控制,沒有說教只以溫柔的、和平的心理學專業知識陪伴每個媽媽和孩子成長

徵 稿

長期徵稿,尤其歡迎心理學類的情感剖析文和育兒文,稿費400元-5000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Aten220621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