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冬的一場霏霏細雨中悄然落幕

它應該是這座城市中

最早與2018年揮手再見的

對於營口人來說

乘坐渡輪過河是一段獨有的記憶

歷經風雨

曾經的喧囂與熱鬧不再

蕭條與沒落中

讓我們感悟人間百味

2018年11月8日16時20分,營口渡口運輸站駛出最後一班輪渡,接下來的時間,到次年清明節前後,渡口站和渡輪將進入漫長的“冬眠期”。

最後一班船開船前,小編與檢票人員和爲數不多的幾名乘客聊了起來……

工作人員:“早就不盈利了,純公益性的,每年收的船票錢都不夠船體養護維修的,基本全靠政府補貼。坐船過河對於兩岸的老百姓來說,還是很方便的。”

乘客:“孩子上學在營口這邊,上下學啥的,還是坐船快。”

乘客:“便宜啊,才一塊錢,我家就住河北,下船就到家。”

乘客:“停運的話,影響不大,坐公交車也行。”

乘客:“就是騎電動車過橋沒有坐船方便。”

……

結論是,渡口停航對經常往來於南北兩岸的居民影響並不大。

幾乎每個營口人都有坐 渡輪去河對岸的記憶,它曾是我們兒時一種帶有儀式感的經歷。但伴隨着城市的發展,渡口已經逐漸蕭條、甚至被人們淡忘……

營口的輪渡有着百年曆史。1907年,北寧鐵路局爲了便於乘客到河北車站出行,曾經僱用“遼東號”小火輪,來往於遼河南北兩岸。

解放前,往返兩岸的居民大多是憑藉布帆、搖櫓的小木船擺渡過河。

1948年秋季,營口渡口正式建制。

解放以後,成立集體合作性質的渡口水上運輸社,有職工40餘名,小舢板船10餘隻,維持水上客運。

1956年,遼河渡口運輸管理站成立,首次擁有一艘240馬力的機動輪渡船,每航次載客400人。

1976年,購進一艘渡車輪船,每航次可運送6輛汽車。

1978年,渡客、渡車輪船各增到兩艘,每天可運送乘客3000人次以上;汽車150至200輛。

在遼河特大橋通車之前, 渡輪是當時連接南北兩岸的唯一交通工具。由於營口冬季寒冷的氣候特點,每年大遼河進入流冰期時,渡口都要停航。在河面完全封凍前,想要來往兩岸之間,只能繞道田莊臺大橋,往返車程要三個小時左右。即使進入冰凍期,兩岸居民過河還要時時提防冰面斷裂的危險。在沒有大橋之前,大遼河上幾乎每年都有居民落水的事故發生。

大遼河上有座橋,曾經是營口人最美好的願景。

2010年9月28日,遼河特大橋正式通車。至此,駕車、乘坐公交,營口人往返於南北兩岸有了更多的選擇。

如今,穿梭於大遼河兩岸的一班班渡輪,不再是出行的“必須”,更多地成爲了營口人的一種情愫,他鄉遊客的一道風景。

再見,渡口。再見,輪渡。

2019年的春天,我們相聚這裏,乘坐第一班渡輪,續寫過河的故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