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注:黃宗羲墓。不過要說狂,黃宗羲堪稱比李敖還狂,因爲他說的“一生著作,雖然不一定每本都會流傳,卻也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說出這些錚錚之言的是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他的一生何等精彩,萬世之後依舊流芳。黃宗羲生於1610年,卒於1695年。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等。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先生講學

明末清初,正值亂世,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席捲大半個中國,繼而關外的清兵又一鬨而入,華夏大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諾大的神州大地,幾乎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黃宗羲在這個亂世竟然能夠取得如此豐碩的學術成果,真可謂奇蹟。1695年8月,就在臨死前四天,黃宗羲給自己的孫女婿寫了一段告別人世、迎接死亡的話,很有趣味:“總之,可以死了。一是年齡到了,可以死了。二是回顧一生,說不上什麼大善,卻也沒有劣跡,因此,可以死了。三是面對前輩,當然還可以做點什麼,卻也沒有任何抱歉,因此,可以死了。四是一生著作,雖然不一定每本都會流傳,卻也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因此,可以死了。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黃宗羲墓

彼時,黃宗羲已經達到85歲高齡,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算是個長壽老人。更加神奇的是,留下這四個“可以死了”的理由後,黃宗羲就在四天後去世了。也許冥冥之中,他已經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如此大徹大悟之人,簡直就跟那些高僧大德選擇時間坐化差不多了。這四個“可以死了”,可以算作是黃宗羲對自己人生的總結。特別是第四個理由,說自己一生的著作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這口氣之大,確實一點兒也不謙虛。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狂人李敖,他曾經說,“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裏都爲我供了牌位。”當李敖說這話的時候,估計很多人都不會同意,譬如你把魯迅、胡適等放在什麼樣的位置,但很多人都會佩服李敖這話的勇氣。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李敖

不過要說狂,黃宗羲堪稱比李敖還狂,因爲他說的“一生著作,雖然不一定每本都會流傳,卻也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對此,文化學者餘秋雨曾說,除了黃宗羲,歷史上還有哪幾位學者既擁有如此浩大的著作量又全都達到高峯的呢。與之能夠相比的只有司馬遷和司馬光。他們兩位在歷史學上的整體地位高於黃宗羲,但是,黃宗羲對歷史的橫向斷代分析和縱向專題分析,卻並不輸於他們。

作爲中國文化的頂級代表,黃宗羲一直活到八十五歲高齡,這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實在是件幸事。黃宗羲是我國古代屈指可數的通儒之一。他生活在十七世紀中後期,中國社會正發生着天翻地覆的變化。黃宗羲學識淵博,著述宏富。他在政治、史學、哲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的造詣和卓越的建樹。同時,他又“能古文詞,尤工爲詩”,文學修養也很高,不僅有大量的文學創作,而且在文學創作理論上有非常精闢的見解。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司馬遷像

“經世致用”是他文學創作理論的出發點。在文學創作中,黃宗羲特別鄙棄那種“溢言曼辭以入章句”和“諂笑柔色以資應酬”的趨時、虛僞、應酬之文,明確指出“應酬之下本無所謂文章”。他並強調自己“平生不作應酬文”,把“戒應酬之文”列爲“作文三戒”之一。他認爲文學創作必須圍繞時代、國家、民族這些頭等重大問題來展開,這個觀點。他始終堅持如一。這是他文學創作理論的思想基礎。

黃宗羲晚年在自題畫像中說:“初錮之爲黨人,繼之爲遊俠,終廁之於儒林,其爲人也,蓋三變而至今。”這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寫照。初錮之爲黨人,是指他因受父親以及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黨人的影響,早年曾參加過反對以魏忠賢爲首的宦官集團的鬥爭。由於父親因反對魏忠賢而屈死詔獄,東林黨人大批被打成“逆黨”,少年黃宗羲對宦官恨之入骨。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遊俠

十七歲那年,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被朝廷中的魏忠賢奸黨所害,死得很慘,他祖父就在他經常出入的地方寫下莫忘勾踐的句子貼在那裏,提醒他不能忘了復仇。第二年,冤案平反,奸黨受審,黃宗羲來到刑部的會審現場,拿出藏在身上的錐子,向着罪大惡極的官吏許純顯、崔應元等猛刺,血流滿地。這個情景把在場的審判官員都嚇壞了,但他們並沒有立即阻止,可見那些被刺的官吏實在是朝野共憤。而那個首先被刺的許純顯,還是萬曆皇后的外甥。當堂行刺之後,黃宗羲連那些直接對父親施虐的獄卒也沒有放過。做完這些事情,他又召集其他當年屈死忠魂的子女,舉行祭奠父輩的儀式。淒厲的哭聲傳入宮廷,把皇帝都感動了。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魏忠賢劇照

繼之爲遊俠,是指明王朝覆滅後,黃宗羲所從事的抗清鬥爭,這段時間他四處奔走,居無定處,時人稱之爲“遊俠”。明王朝垮臺後,黃宗羲和他的兩個弟弟率家鄉子弟百餘人蔘加了魯王部屬熊雨殷、孫碩膚組織的起義部隊,從此開始了他的八年抗清鬥爭。熊、孫率部劃江而守,不久爲清兵所破,導致“浙河兵潰”,義軍遭到重大挫折。黃宗羲率殘兵五百人,退守四明山,繼續同清軍周旋。直到南明政權覆亡,黃宗羲才轉向著作和講學。總計起來,他的著作多達一千三百多卷,兩千萬字以上。如果用當時木刻版的線裝本一函一函地疊放在一起,簡直是一個龐大的著作林。很難想象,這是由一個單獨的生命完成的。黃宗羲的講學活動,從五十四歲一直延續到七十歲,創建了赫赫有名的浙東學派,一反學術文化界流行的空談學風,主張“經世致用”,培養出了一大批在經學、史學、文學,以及天文、地理、六書、九章等領域的大學者。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南明政權官員

這麼一位大學者,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視。康熙帝曾接連兩次徵召黃宗羲赴京任博學鴻儒,均被他拒絕。後康熙欲修明史,再次想起黃宗羲,又邀黃宗羲赴京主持史局,黃宗羲仍未赴任。康熙皇帝當然知道他曾經組織武裝反清,還遭到通緝,但康熙皇帝竟是康熙皇帝,只看重他作爲大學者的身份,以及他背後的漢文化,完全不在乎他與朝廷對立的往事。康熙皇帝蒐集黃宗羲的著作,讀得很認真。從對待黃宗羲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康熙帝的一些大度。如果換了其他的專制帝王,說不定黃宗羲就惹禍上身了。

《明夷待訪錄》是集中體現黃宗羲的社會政治思想的著作,成書於康熙二年(1663)。他“痛定思痛”,不僅對明清嬗替而且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此書一出,在萬馬齊喑的清初思想界如石破天驚。其中最響亮的兩句話,一是“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二是“天下爲主,君爲客”。前一句批判的矛頭直指秦王朝以來以“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的君主專制制度。後一句可概括爲“民主君客”論,伸張的正是主權在民、君須爲民服務的思想。他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同時代人。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的思想,今天的人們認爲已經達到了“樸素民主性”的思想高度。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帝王像

黃宗羲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設置,但主張君主開明立憲制,加強平等因素,擴大社會對執政者的監督權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這種思想並非受西方文明的影響,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出來的,因而更加可貴。這部書受到清朝統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見天日,受到譚嗣同、梁啓超等人的重視和讚許。黃宗羲積極變革的主張,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揭露與批判,以及他所倡導的學術“經世”的觀點等,都給當時政治、經濟和學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更有後人將他同盧梭和孟德斯鳩相提並論。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盧梭

黃宗羲死於1695年,但早在1687年,就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黃宗羲希望自己死後將頭髮散開,蓋上一條單被,放在一個石頭棺材裏裸葬。清朝入關後,老百姓都要扎辮子。散發表示不願意再扎辮子,這是當時很多遺民的做法。但屍體不穿壽衣,放在石棺裏很容易因蟲蟻啃噬而迅速腐爛,這種下葬的方法就大大違背了當時的風俗。其實,黃宗羲之所以如此,是爲了求得死後屍骨速朽。在黃宗羲心中,他的一生是失敗的:在父親被殺害的時候,他沒能陪伴父親一起對抗;在老師劉宗周絕食身亡的時候,他爲了抗清匆匆離去;當朋友們在抗清的戰役中殉國時,他依然苟活了下來。

85歲大儒黃宗羲死後堅持裸葬源於自認爲無顏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

圖注:餘姚四明山,黃宗羲戰鬥過的地方

黃宗羲認爲自己雖然戰鬥過、抗爭過,卻沒有死在沙場,而是活到80多歲的高齡。他晚年的事業也不爲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亡國之恨,一直纏繞在他的心頭,所以他要散發,不再綁辮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滿族的異族壽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裏,期待迅速腐爛。不過,作爲中國思想啓蒙之父,黃宗羲的成就已經有目共睹。學者馬敘倫稱道黃宗羲是秦以後二千年間“人格完全,可稱無憾者”的少數先覺之一,我覺得黃宗羲是當之無愧的。(彭忠富/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