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停復牌制度的指導意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證監會爲了進一步縮短停牌期限做出的制度到底成效如何呢?

中國上市公司研究院統計,2008年至2018年A股停牌數量接近4萬次,停牌類型五花八門。當前制度下,市場僅對部分停牌事項有時間限制,一些公司遲遲不復牌的現象帶來了個股流動性變差、投資者被深套等一系列問題。

38股連續停牌超500天

中國上市公司研究院統計顯示,2008年以來,兩市連續停牌天數超過100天(自然日)的個股有1280餘隻,佔兩市總股數三成以上;兩市連續停牌天數超過200天的股票多達349只;38只股連續停牌時間超過500天。

在過去十一年連續停牌超過200天的349只股票中,據不完全統計,公告因重大事項和擬披露重大事項而停牌的有200餘隻,另有五十餘家企業披露了具體的重大事項內容,涉及到重組的比例高達六成。

長期停牌股中,因重組、股改、整改等重大事項之外的原因而長期停牌的個股達50只以上。世紀星源(3.070, -0.08, -2.54%)曾因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非標或有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而長期停牌;沃森生物(18.080, 0.00, 0.00%)、奧瑞德(3.640, -0.04, -1.09%)(維權)因媒體信息需要澄清而長期停牌;還有企業因質押股票接近平倉線、未能及時刊登重要公告而停牌。

*ST新億自2015年12月因重整事項停牌至今已近三年,公司更是自2016年3月起未再披露關於股票停復牌進展的公告。2010年以來,公司董事或股東因違規受處罰事件多達10件,側面暴露了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弊端。2016年年初,*ST新億更是通過公積金轉股的方式向11名重整投資人受讓了10億股,據報道小股東在因此次除權事件而使賬面市值損失達67%。

本次規定上市公司股票超過規定期限仍不復牌的,證券交易所應當強制復牌;同時要求,證券交易所建立股票停牌時間與成份股指數剔除掛鉤機制和停牌信息公示制度。

復牌後兇機重重

近一個月內兩市共有17只連續停牌超過100個交易日的個股復牌,除天津磁卡(6.320, 0.21, 3.44%)外所有個股復牌首日均一字跌停,超10家公司復牌後的連續一字跌停板個數不小於3個。

扣除掉近5個交易日內復牌的公司,其餘14家公司在復牌後5個交易日內的平均跌幅高達28%,新光圓成(6.500, -0.49, -7.01%)、東方金鈺(5.120, -0.18, -3.40%)、京藍科技(6.820, -0.14, -2.01%)復牌後5個交易日跌幅均超過40%。

長時間停牌伴隨的是高風險,從近期的數據來看,停牌時間過長給普遍給投資者帶來了難以迴避的高損失。近十年長期停牌個股復牌後的市場表現數據同樣顯示個股復牌後跑輸大盤的概率更高。

事實上,除以上超長停牌案例外,因其它原因而導致的停牌同樣較多。從近十一年來的數據來看,剔除停牌半天及以內的情形,A股市場停牌事件數量整體先漲後降。2008年至2015年逐年上升,2015年停牌數量達到頂峯5540件,平均每隻股票停牌兩次。而從2016年至2018年,隨着市場監管力度趨嚴,停牌事件數量逐漸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A股停牌事件高達7844件,即年內平均每隻股票停牌5次,較爲罕見,直至2015年這一總數纔再次達到高峯。2008年和2015年市場的異常波動是造成這兩年停牌時間異常高發的最重要原因。

2008年和2015年A股均處於牛市末期,大盤觸及頂峯後均開始斷崖式下跌,系統性風險極大,停牌成了上市公司意圖規避股價下跌的重要手段,市場一度出現“千股停牌”。市場劇烈波動時,上市公司爲規避風險而更具有短期停牌的動機,這其中,市值偏低的民企因對波動的敏感性更高而具有更強的停牌傾向性。

從日停牌股數量佔A股上市公司比例來看,最近交易日A股日停牌率爲1.59%,爲2008年以來的最低值。而在2016年和2017年,A股所有交易日的平均日停牌率尚高達9%和7.04%。近一年多來,上市公司隨意停牌、長期停牌、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問題已有所改進,不過相較於MSCI市場指數中0.2%的平均停牌率,A股的停牌率仍然偏高。

經濟落後地區

成停牌事件高發區

剔除停牌半天及以下的事件,近十一年來停牌股遍佈全國31個省市,經濟發達地區的停牌股數量普遍較多。分地區來看,8省市的停牌股數量超過100只,廣東省位居首位,停牌股數達464只;其次是浙江省、江蘇省、北京及上海。

從停牌股與當地股票總數的佔比來看,經濟落後地區卻領先一籌。其中內蒙古自治區25股無一倖免;而江蘇省、浙江省及廣東省的停牌股佔比不到八成。經濟落後地區成爲停牌事件重災區。

從平均停牌次數來看,經濟落後地區依然遙遙領先。青海省、寧夏、內蒙古及山西省近11年內平均每股停牌次數均超過10次,青海省11股平均每股停牌近15次;相反,上述5個經濟發達省市統計期內平均每股停牌均不到7次。

房地產股超九成發生過停牌

過去11年間,雖然化工、機械設備、醫藥生物等行業停牌股數量的絕對值最大,但防禦性板塊停牌個股數在佔行業個股總數的比例更高。具體來看,房地產板塊近98%個股發生過停牌;其次是鋼鐵、綜合、商業貿易等5行業,停牌股佔比均超過90%。銀行板塊停牌股數量佔比最低,不到七成;汽車、電子及通信行業該比值也較低。

今年臨時停牌數量減少

由於對停牌制度的低約束,不少股票因業績虧損、不及預期或未披露等其它原因而臨時停牌,也有不少個股因股價漲跌幅限制而停牌1小時。

據統計,十一年來兩市共有926只股票因未披露事項而停牌一天,而停牌次數較多的主要爲化工及機械設備股。ST冠福(2.170, 0.03, 1.40%)共停牌過25次,陽煤化工(2.780, -0.03, -1.07%)、ST明科(3.820, -0.07, -1.80%)、黑貓股份(7.170, -0.04, -0.55%)各停牌過24次、17次、15次。

2012年以前,上司公司短期停牌的原因主要在於未及時披露重要信息,而2013年之後因該原因所導致停牌的事件數量顯著減少,股價異常波動成爲新的短期停牌最重要的原因。

2018年,上市公司臨時停牌一天的情形大幅減少,根據深交所網站統計顯示,今年前十個月深交所共有23只股發生了臨時停牌一天的事件,ST股佔比過半,臨時停牌最主要的原因是撤銷風險警示及年報披露等。

長期惡意停牌損害投資者交易權 引發市場不公

過去十多年間,A股停牌率長期高於MSCI發達市場的平均水平。從停牌結構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停牌多以股價異動等警示性停牌爲主,而A股則存在大量例行停牌事項,導致上市公司鑽停牌制度漏洞的現象屢見不鮮。

停牌制度設計的本意在於消解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與正常停牌相比,長期停牌剝奪了普通投資者的交易權,除了無法及時對最新信息做出交易決策外,投資者還需要承受資金的時間成本,復牌後時常引爆的地雷令投資者叫苦不迭,引發了市場不公。而停牌時間過長同樣也會加深各方對上市公司無謂的猜測,擾亂投資者對真實信息的獲取和判斷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