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前,銀保監會披露了前三季度保險統計數據報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1~9月,人身險公司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爲21853.31億元,同比下降3.48%。儘管未能扭轉下降態勢,但降幅已經較1~8月的5.37%再度收窄。

  從單月情況來看,9月份,人身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214億元,同比增加17.31%。與8月份相比,這一同比增速則有所放緩。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原保監會要求,人身保險公司應保證“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佔當季規模保費收入比例不低於30%”,否則將面臨一年內不予批准新設分支機構。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包括安邦人壽在內的4家險企原保險保費收入佔比沒能達到這一標準。

  壽險公司原保費降幅連續收窄

  11月12日,人保壽險召開了2019年“開門紅”啓動會,壽險市場也即將迎來新一輪“開門紅”。相鄰時間段,銀保監會則公佈了今年前三季度的保險統計數據報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8年1~9月,人身險公司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爲21853.31億元,同比下降3.48%。

  今年1月,壽險行業曾經歷“開門不紅”的窘境,1月份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出現了同比下降25.50%的情況。截至9月末,這一態勢仍然沒能被扭轉。不過,自年初起,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的降幅就持續收窄,從前2月的24.31%、前3月的16.82%、前4月的13.60%,穩步收窄至前5月的11.54%。到了上半年收官之際,這一負增長幅度已經降至個位數,爲8.50%,隨後則分別是前7月的7.39%與前8月的5.37%。

  今年的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究竟能否最終實現正增長,則要取決於人身險公司10~12月的經營表現。根據上市險企披露的業績,東吳證券分析師胡翔認爲,壽險新單保費繼續回暖,但基於行業產能清虛工作仍在持續的預計,代理人的人力規模可能仍將小幅下滑。他指出:“今年以來,儲蓄型產品新單銷售低迷對代理人收入產生影響,同時行業過去三年代理人隊伍超高速擴張後也進入增長乏力期,因此大部分公司代理人均出現脫落情形。”

  另外,從單月保費來看,自今年3月份起,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就已恢復同比增長。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其幅度存在一定起伏。2018年3~8月,人身險公司按月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236.85億元、1542.94億元、1604.81億元、2203.48億元、1409.39億元、1884.69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8.53%、20.6%、8.63%、17.4%、7.77%、19.20%。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人身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214.03億元,同比增加17.31%。

  業內:部分險企降低“開門紅”籌備力度

  在2018年“開門紅”卻遭遇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下滑的背景下,人身險公司持續推動產品結構轉型。反映到保費結構上,今年第三季度,新光海航人壽等14家險企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絕大多數爲萬能險)以及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均爲零,險企數量與第二季度持平。另有中郵人壽、平安健康、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等34家險企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佔規模保費收入的比重高於90%,險企數量較第二季度多出4家。

  根據原保監會於2016年底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人身保險公司如果出現“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佔當季規模保費收入比例低於30%”的情況,將面臨一年內新設分支機構不被批准的監管措施。

  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今年第三季度,未能達到這一監管標準的人身險公司有4家,其中安邦養老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佔比最低,僅爲0.01%。

  不過,從保費角度來看,非保障型業務的保費規模同比則有所上升。具體來說,今年第三季度,人身險公司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與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合計爲1775.32億元,環比增加37.51%。受此影響,人身險公司第三季度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佔比也同比下降了4.94個百分點,爲75.63%。

  中銀國際證券分析師王維逸預測,今年四季度,各保險公司仍主要着力於當季和當年的目標完成度,部分公司對“開門紅”的籌備和預售力度或較往年有所下降,保險行業過去的季節性差異或將在明年開始弱化,長期更爲關注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價值率的變化。

  每日經濟新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