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2019年一季報顯示,捷順科技戰略轉型培育的平臺解決方案、智慧停車運營等新業務進入市場變現期,新業務收入快速增長。2014年到2016年這三年,智慧停車行業處於井噴式發展階段,即各路資本、各個產業都進入這個行業,當時成立了幾百家互聯網公司。

每經記者 莫淑婷    每經編輯 魏官紅    

隨着汽車保有量不斷攀升,停車難問題日益凸顯,智慧停車行業也因此成爲了改善停車環境、滿足停車需求的“香餑餑”。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智慧停車概念提出已超過四年,卻依然沒有做到大規模應用。

5月5日下午,在捷順智慧停車新生態賦能大會上,記者採訪了捷順科技總經理趙勇。趙勇指出,智慧停車已進入了下半場,後續智慧停車模式將朝着生態化發展,停車企業需要建立起B端、C端、G端緊密相連、高效整合、互通互聯的生態閉環。

捷順科技總經理趙勇正在接受媒體採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莫淑婷 攝

智慧停車進入下半場

早在2015年,智慧停車行業就迎來爆發式增長,200多家企業蜂擁入局。2015年,也被稱爲智慧停車爆發元年。不過,大量企業的湧入,也導致整個行業處於激烈競爭期。

趙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智慧停車在2014年以前是一個相對線下的形態,而在2014年之後,開始觸及互聯網。2014年到2016年這三年,智慧停車行業處於井噴式發展階段,即各路資本、各個產業都進入這個行業,當時成立了幾百家互聯網公司。而很多上市公司,不管是做安防的還是做智慧交通的,也都去涉足停車板塊。但是在2017年和2018年,整個行業和資本都趨於理性了,降溫了。”

在趙勇看來,從2019年開始,智慧停車進入了下半場,“下半場不管是現在存活下來的公司,還是新加入的公司,大家都會更理性地看待這個產業”。

每一個產業在經歷第一次的發展後會有所回落,然後再進入第二次發展,而第二次的發展纔是產業真正的發展,趙勇表示,“所以我覺得2017年至2018年屬於第一次的回落,而第二次的發展,現在纔剛剛開始。這個產業往下走,未來的1到5年將迎來黃金期”。

記者瞭解到,作爲國內智慧停車龍頭企業,捷順科技也曾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並於2015年開始進行互聯網化轉型。

談及4年來的轉型歷程,趙勇表示:“當時面臨轉型的時候,我們發現自身很多條件沒有成熟,所以初期我們主要是練好‘內功’。2017年上半年之前,可以說是練內功的階段,期間公司所有的技術、平臺、產品都進行了全新迭代,新的平臺解決方案也應運而生,公司也由此搭建起了整個智慧停車從前端智能硬件到平臺、技術、運營、支付等的完整產業鏈閉環,成爲行業內唯一一家智慧停車全產業鏈企業。而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我們便開始主動出擊,拓展智慧停車市場,2018年更是規模化推進,如今到了2019年,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市場快速拓展與市場變現並行,市場變現也是公司轉型的最後一步。”

捷順科技目前主營智能硬件、平臺解決方案、智慧停車運營三大業務。其中平臺解決方案、智慧停車運營爲公司2015年啓動互聯網化轉型以來逐步展開的新業務。公司2019年一季報顯示,捷順科技戰略轉型培育的平臺解決方案、智慧停車運營等新業務進入市場變現期,新業務收入快速增長。

智慧停車模式將朝生態化發展

停車難一直是有車一族頭疼的話題,拷問着每個機動車駕駛員脆弱的靈魂,智慧停車概念的出現爲解決停車難問題帶來了曙光。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雖然智慧停車概念提出已經超過四年,卻依然沒有做到大規模應用,這或與各個城市普遍存在的停車場“信息孤島”問題有關。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瞭解,由於停車場管理權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公司,資源和信息沒有被整合聯動起來,這就造成駕駛人需要頻繁切換不同的平臺,也給停車管理造成障礙。

趙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智慧停車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一種是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兩種方式各有優勢。”

他進一步指出:“第一種是完全市場化的模式,就是那些停車運營公司自己去開發一家家停車場,然後形成自己的片區,但是這個模式是割裂的,單個停車運營公司所運營的停車場可能不能連成片,而且消費者總不能每到一個停車場就下載一個APP;第二種模式則是由當地政府或大型國有企業主導,然後成立城市級的智慧停車公司,它能從整個城市級別做一個停車平臺,建一張網,然後去覆蓋整個城市,進而解決整個城市的停車難問題。”

在趙勇看來,智慧停車屬於起步容易、發展慢的行業,需要快速的建設能力,更需要持續的資源整合、優化運營能力。停車生態需要互聯互通、相互融合,同時需要區域化深度運營,絕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幹全的事,而是需要更多區域的運營商參與建設運營。

(本文來自於每經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