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

江都市民老张的手机上

突然收到了莫名其妙的消费短信,

1000多元不翼而飞。

老张就纳闷了,

自己明明没有支付过这笔钱啊,

消费是怎么产生的呢?

莫名其妙的消费

当天,老张的手机收到两条短信,提示他两次通过财付通消费588元,这让老张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当天他并没有支付过这样的费用。想来想去,老张怀疑,问题可能出在十五岁的儿子身上。

这一问,果然发现了端倪,儿子小张承认是自己所为,说是曾经扫过一个二维码。原来,小张是快手平台上一个游戏主播“宇凡”的粉丝,没事就喜欢看“宇凡”打游戏。一天,“宇凡”在直播的时候说,为了回馈粉丝,他决定1分钱送游戏皮肤。不过,“宇凡”还说,想要“1分钱换588元的游戏皮肤”必须先加一个QQ群。小张一听当时就心动了,立刻加了这个QQ群,用老爸的手机扫了加群二维码,“一扫之后好像不对,然后又扫了一次,连续扫了两次。”小张说。

两次扫码过后,付出去的钱远远超过一分钱,就连QQ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小张心想闯祸了,也没敢告诉老张,直到老张收到短信这才说出了所有情况。不用说,这指定是遇上骗子了,老张连忙带着孩子到派出所报了警。

锁定“宇凡”,顺藤摸瓜

民警登陆快手平台发现,涉案的游戏主播“宇凡”仍在进行直播,随即联系了快手公司,迅速明确了“宇凡”的真实身份。警方介绍,这名叫“宇凡”的主播真实身份为马某,今年22岁,河南驻马店人。

民警立刻赶赴河南驻马店将马某抓捕归案,在现场,马某还企图狡辩,声称自己不知道此事。直到进了看守所,面对确凿的证据,马某这才承认了犯罪事实,并交代了自己的同伙。“马某实施诈骗才两个月,在此期间,都是在四川一个工作室内做主播的。”小纪派出所民警乔鹏告诉记者。

马某交代,除了他自己,还有两名快手平台的游戏主播“鹏哥”和“骚墨”利用同样方式实施了诈骗。民警顺藤摸瓜,很快明确了“鹏哥”和“骚墨”的真实身份。“鹏哥”在快手平台做游戏“王者荣耀”的直播,真实身份为曹某,四川人,警方确认后立即前往四川对其进行抓捕。

网名“骚墨”的真实身份为张某,陕西西安人,今年20岁,最终,民警在张某家中将他抓捕归案。

行骗涨粉

到案后,张某迅速交代了自己的行骗经过,他说,毕业后想做直播赚点钱,骗人主要是为了“涨粉”。经调查,马某、曹某和张某三人在两个月时间内,利用这种方式共骗得粉丝二十余万元。然而,粉丝扫码后这些钱都变成了快手币,马某他们并不能提现,这些钱究竟上哪儿去了呢?

经民警调查,今年二十二岁的马某初中文化,自小喜欢打游戏。工作闲暇,马某经常边玩游戏边在快手平台做直播,由于技术不错,慢慢也吸引了一些粉丝的关注。马某说,好的时候,每天都能有一两百元的收入,加上自己在平台上认识了许多朋友,粉丝刷礼物的钱加上打赏的钱,每天能有三四百元收入。

眼瞅着直播收入已经超过了工作收入,马某干脆辞职做起了专职主播。进入游戏主播圈子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马某进入了曹某开设的游戏直播工作室。正是在这里,马某掌握了骗取粉丝钱财的旁门左道。

原来,利用粉丝刷“二维码”得到的钱,其实是充值到了快手平台上转化成了“快币”,无法提现,只能用来给其他人送礼物打赏。因此,这些主播将骗来的“快币”互相打赏,增加自己的粉丝量,粉丝一多,收看直播的人也越多,打赏也越多,收入就越高。

受害人大多是未成年人

经不住诱惑,马某很快就加入到了行骗的行列。截至到三人落网前,马某和张某的粉丝已达九十多万,曹某的粉丝达三百多万,庞大的粉丝群体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马某交代,一个月平均能有2万元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粉丝的礼物,有时候也在直播间卖点东西。

民警介绍,除此之外,这些快手主播还通过发虚假的小视频来涨粉,比如在某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之类,然而,警方从询问后得知,奖杯其实是在淘宝上定制的,本人并没有参加比赛和获奖。这三位所谓的快手主播为了“涨粉”不择手段,其行为已经构成诈骗。

据介绍,案件当中的受害人80%是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都是使用父母的手机,观看直播后刷二维码进行充值的。目前,涉案三名主播的账号已经被快手平台封号,此案还在进一步侦办之中。

骗子固然可恨,

但案件当中大量的未成年人受骗上当,

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醒:

一定要看管好自己的手机,

更不要让孩子知道手机的支付密码,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1月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了六项举措,从实名制、时间管理以及消费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那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机

在网络游戏平台进行充值,

究竟是谁的责任?

《通知》里的要求又该如何落实呢?

↓↓↓

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

同一网络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

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有专家表示,发生超过通知里规定金额的充值案例里,家长和网络企业都存在相应的失职责任。

互联网行业观察人士 吴纯勇:从家长的层面来看,银行交易包括密码等重要信息,是不应该轻易交给孩子的,毕竟未成年孩子的消费冲动和习惯,可能会比大人还要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能轻而易举地知道密码,肯定会造成他在玩游戏过程中的冲动消费。

从游戏平台方来看,其实对于未成年人的交易流程,也存在监管不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平台方的问题在于是不是可以结合现有的技术,比如说人脸识别、大数据、指纹,加大支付过程中的复杂程度,这就会杜绝孩子直接进行充值的行为。

来源:扬帆

编辑:阿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