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还记得火热的宫斗剧《如懿传》中十二阿哥永璂吃“香蕈肉片”中毒的情节吗?蕈,意同现代“菇”,即蘑菇,真菌的一类,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地下部分叫菌丝,能从土壤里或朽木里吸取养料。地上部分由帽状的菌盖和杆状的菌柄构成,菌盖能产生孢子,是繁殖器官。蘑菇的种类很多,有的可以吃,如香菇;有的有毒,如毒菇。《如懿传》中用毒蕈代替香蕈入菜,以致十二阿哥中毒。

  张娟 编译

  毒蘑菇,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食用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物种。我国毒蘑菇约有100多种,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余种,分布广泛。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以春夏季最为多见,常致人死亡。2001年9月1日江西永修县有1 000多人中毒,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一种毒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存在于多种毒蕈中。

  民间传说的分辨部分毒蘑菇的方法如:菌柄上同时有菌环和菌托,菌褶剖面为逆两侧形的蘑菇多数有毒,颜色鲜艳的都是有毒等,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特定经验和方法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误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2000年广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说是在家乡多次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并不一样,因为许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毒蘑菇缘何有毒?

  目前确定毒性较强的蘑菇毒素主要有鹅膏肽类毒素(毒肽、毒伞肽)、鹅膏毒蝇碱、光盖伞素、鹿花毒素、奥来毒素。在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90%是由剧毒鹅膏所致。那什么是鹅膏呢?宋代陈仁玉于《菌谱》中记载:“鹅膏蕈,生高山,状类鹅子,久乃伞开,味殊甘滑,不谢稠膏……”。这里的“鹅膏蕈”就是鹅膏。

  鹅膏科包含著名的可食用的鹅膏,如欧洲市场上深受欢迎的“凯撒鹅膏”以及在我国广为人知的“鸡蛋菌”、“黄罗伞”和“草鸡枞”等。同时,该科还囊括有大量有毒的鹅膏,如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和黄盖鹅膏等,误食会造成急性肝损害;假褐云斑鹅膏、赤脚鹅膏等,误食会引起急性肾损伤;毒蝇鹅膏、土红鹅膏、残托鹅膏等,误食会导致神经精神状疾病。因此,鹅膏科是毒蘑菇的大本营。鹅膏科真菌物种繁丰,全球约700余种,与十余个科的植物形成菌根共生关系,物种形态各异、结构类型多样、生态分布广泛、趋同进化和隐形种现象并存。

  鹅膏科真菌的主要特点:担子果(即蘑菇的伞状子实体)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过去都有称之为环柄菇属,铅绿褶菇就属于这类真菌。长在牛马等畜粪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当大,虽然他们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不同的类群,但其毒性都较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经型中毒症状为主,也能引起胃肠类型中毒。一些受伤变绿色,或菌褶带绿色色泽的种类也应小心(如铅青褶伞的菌褶带点绿色,古巴裸盖伞受伤时菌体会变绿色)。这些受伤后氧化变青绿色的化学物质,大多是有毒的。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种类也不能采食。

  许多毒蘑菇都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有些共生专一性较强的毒蘑菇,可从辨认它的共生植物来进行初步识别。如广州市近年来引起严重中毒事件最多的致命鹅膏是黧蒴树根部的共生菌。至今研究者们所采集到的致命鹅膏都是在黧蒴树生长的地方发现的。

  常见的几种毒蘑菇

  死亡帽(下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蘑菇,含有鬼笔毒素与鹅膏蕈碱两种毒物,仅仅食用30毫克便足以致人于死地。死亡帽为一种剧毒的担子类真菌,在全球范围内,这种看似无辜的真菌可是多数与蘑菇有关的死亡事件的罪魁祸首。

  毒鹅膏(下图),为一种剧毒的担子类真菌,鹅膏菌属的一员。毒鹅膏分布广泛,并且以菌根型式共生于落叶性乔木。菌伞一般呈现绿色,并且有白色的菌柄和菌褶。

  双孢鹅膏菌(下图),一般分布于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蘑菇有白色的光滑菌盖,直径可以达到10cm;菌柄长8-14cm,粗2-5cm;有菌托较厚呈苞状。越新鲜的双孢鹅膏菌,毒素含量越高。

  伞形毒菌(Amanita muscaria,下图),是一种可以作用于神经的剧毒真菌,它有几种亚种,分别呈现出黄色、棕色、粉红色等。每个亚种有不同的菌盖颜色,如黄色、棕色、粉红色等。

  鹿花蕈(下图),分布于中国的吉林、西藏等地区。毒性因人而异,中毒一般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和日光皮炎型五种类型。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4~6小时,最短在进食毒蘑菇10分钟后即可发病。

  研究者建议,凡色彩鲜艳、有疣、斑、沟裂、生泡流浆,有蕈环、蕈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蘑菇皆不能食用。但需知有部份毒蘑菇包括剧毒的毒伞、白毒伞等皆与可食蘑菇极为相似,故如无充分把握,仍以不随便采食野蘑菇为宜。若不慎采食,应立即就医,并保留样品供医生救治参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