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老文章了,从别的平台搬过来。当然,是我自己的文章)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笼统地说,这是一本给年轻人看的哲学启蒙书,不必担心它像教科书一样让人看不进去。内容是一整部欧洲的哲学简史,听说作者是一位中学的哲学老师。

所谓哲学就是问一些“人是什么?”“世界从何而来”之类的问题。

在很早之前,人们对于心中难解的哲学性问题,比如“生命从何而来”等,都是用神话来解释的。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们否定了神话所给出的解释,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第一部分 自然派哲学家

自然派哲学家——即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因为他们关注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和变化。他们想要从古代神话以外的观点来了解周遭发生的事,最重要的是,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这与借神话故事来解释雷鸣、闪电或春去冬来的现象大不相同。就这样,哲学逐渐脱离了宗教的范畴。可以说自然派的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1、米雷特斯(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的三位哲学家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

安纳克西曼德——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无限定者”(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我理解“无限定者”就是未知的物质)

安那西梅尼斯(前570——前526)——认为万物之源是“空气”或“气体”。

上面这三位哲学家都认为: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万物的源头。

2、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

帕梅尼德斯(约前540——前480,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伊利亚),他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来自于虚无,现存的任何事物也不会消失于无形;世上没有真正的变化。

他的感官会觉察到变化,但是他服从于自己的理智,就是认为没有变化。

3、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赫拉克里特斯(约前540——前480),他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地交互作用,世界将不复存在;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4、四种基本元素

恩培窦可里斯(西西里),他认为大自然由四种元素组成,他称之为四个“根”:土、气、火与水,任何事物都是由这四个根组合而成。他将大自然的变化解释为四个根分合聚散的结果,他认为大自然有两种力量,爱与恨,爱使事物聚合,恨使事物分离。

5、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

安纳萨戈拉斯(前500——前428),他主张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

6、德谟克里特斯 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德谟克里特斯(前460——前370,爱琴海北岸的阿布德拉小镇),最后一位自然派哲学家。他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是有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他把这些最小的单位成为原子,他相信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的。

第二部分 雅典的哲学家

雅典的哲学 “诡辩学派”;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50年左右,雅典成为希腊王国的文化中心。自此,哲学也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自然派哲学家关注的主题是自然世界的本质,而雅典的哲学家主要关注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

1、“诡辩学派”

“诡辩学派”的看法是: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虽然无法知道多有自然之谜的答案,却可以肯定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因此,他们关心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2、苏格拉底(前470——前399),生于雅典。他有生之年大半时间都在市中心广场与市场等地与他遇见的人闲谈。表面看上去,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并无意要指导别人,而是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些东西,他只是提出一些问题。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别人的传授。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他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识,所谓“苏格拉底式的反讽”。苏格拉底与“诡辩学派”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关心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同之处在于苏格拉底不认为自己是位“智者”,而是一位“爱好智慧的人”。“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3、柏拉图 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他关心的哲学课题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属于“物质世界”的东西必然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这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他的结论是: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观点成为“柏拉图的理型论”。柏拉图把实在世界分为两个领域:感官世界和理型的世界。

4、亚理斯多德 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他不仅是希腊最后一位大哲学家,也是欧洲第一位大生物学家。

第三部分 希腊文化 一丝火花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4世纪)

亚历山大(前356——前323)征服各地,使得埃及、东方(远至印度)的文明与希腊的文明结合在一起。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个新纪元,一个新的文明诞生了。在这个文明中,希腊的文化和语言成为主导,这段时期持续了约三百年,被称做“希腊文化”。

约公元前50年后,罗马逐渐征服了希腊各地,但在此之前,罗马本身也收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所以之后希腊文化和希腊哲学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希腊文化的特色在于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线泯灭了。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取这种幸福。

1、犬儒学派——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物质的优越上的(因为这些东西是稍纵即逝的,换句话说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学派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由安提塞尼斯创立,最著名的犬儒派人士是其弟子戴奥吉尼斯。

2、斯多葛学派——公元前300年左右兴起于雅典,由原是犬儒学派的季诺创建。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相信宇宙间有公理存在,即“神明的律法”。著名代表是西塞罗(前106——前43),他创立了“人本主义”(一种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另外,他们认为所有自然现象都只是遵循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命运(如生与死)。

3、伊比鸠鲁学派——理性享乐主义。公元前300年左右,由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创建,而始祖要算是苏格拉底的弟子阿瑞斯提普斯,他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追求最高的感官享受,避免所有的痛苦。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考虑到它会带来的副作用;他认为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取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乐趣”并不一定指感官上 的;我们若要活的快乐,必须遵循古希腊人自我规范、节制与平和等原则。(这样看来,伊壁鸠鲁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享乐主义,而不是无节制的)在伊壁鸠鲁之后,伊壁鸠鲁学派的人士逐渐沉溺于自我放纵之中,“今朝有酒今朝醉”。

4、新柏拉图派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汀(公元205——270),他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上帝”的神圣之光,一端是完全的黑暗,所有的事物处于这两端之间,只是离神圣之光的远近不同。

第四部分 两种文化 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犹太人的闪族文化,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印欧文化。

1、印欧文化(使用印欧语言的民族和文化)

印欧民族包括大部分欧洲国家,另外还有印度和伊朗地区。印欧民族起源于黑海与里海地区,后迁移到各地。

相近的语言导致相近的思想,印欧民族相信宇宙间有许多天神(多神论),他们都把世界看做是善与恶无休无止相互对抗的场所。另外他们认为历史是循环的。

印度教与佛教都起源于印欧文化,希腊哲学也是。

2、闪族文化

闪族文化源自于阿拉伯半岛,后来同样也迁移到世界各地。西方的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与回教——都出自闪族文化。闪族文化中,相信神只有一个(一神论),就是上帝;相信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直线;认为上帝会干预历史的发展,因此非常重视历史的记录。

3、两种文化的融合

从保罗在雅典传教开始,基督教会就逐渐渗透到希腊罗马各地,欧洲的历史逐渐进入了以基督教为重心的中世纪。

第五部分 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中世纪”这个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又称作“黑暗时期”,指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笼罩欧洲的漫长的“一千年的夜晚”。这段时期,基督教教会关闭了雅典的柏拉图学院,钳制了希腊哲学,修道院垄断了所有的教育与思想,笼统地说,中世纪是一股以基督教文化统一欧洲的力量。不过,中世纪也是各项体制萌芽生长的时期。

这期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三种不同的文化:

(1)西欧,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罗马为首都,称“罗马天主教的中世纪”;

(2)东欧,希腊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因君士坦丁堡后改为希腊名“拜占庭”,所以这段文化被称为“拜占庭的中世纪”;

(3)北非与中东地区,在中世纪发展为讲阿拉伯语的回教文化,后来,西班牙也加入到回教世界。因为当时阿拉伯人占据着希腊罗马地区的城市亚力山卓(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因此古希腊科学文明有一大部分为阿拉伯人所继承。在中世纪,阿拉伯人在数学、化学、天文学与医学等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

中世纪末期,这三种文化在意大利北部交汇融合(一条河流被分成三条支流后又汇合在一起),文艺复兴时期到了。

中世纪的哲学家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他们关注的问题集中在基督教与理性(知识)之间是不是冲突的?能不能相容?

1、奥古斯丁(354年—430年,生于北非),他信奉基督教,在哲学思想上倾向于新柏拉图学派,因此他所做的事将柏拉图的哲学揉进基督教里。

2、圣多玛斯(1225年—1274年,生于罗马与那不勒斯之间的一个小镇上),他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位神学家,他将亚里士多德加以“基督教化”。

第六部分 文艺复兴 (十四世纪末——十六世纪)

1、文艺复兴

圣多玛斯的时代过后不久,天主教文化出现分裂,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教会的神学,于是新的科学方法和新的宗教狂热产生,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指的是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也是“人道主义的复兴”。因为在中世纪一切是以神为中心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回归到以人为中心。当时口号是“回归本源”,本源即古代的人文主义。

罗盘、火器、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其实就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种,很有可能是传播过去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印刷术。(美洲就是这个时期被欧洲人征服的)

2、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大家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了信心,这个时期的哲学家认为人是极其崇高可贵的。与古代的人文主义不同,这个时期的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他们的目标是打破所有藩篱与禁忌,尽情享受人生。

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神与他的造物之间有一道不可跨越的距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则认为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这个时期,“新科学方法”(又叫“实证法”)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又为后来的每一项发明打下基础。这时的人们开始脱离大自然,并开始干预和试图控制大自然。

3、新世界观

在此之前,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世界观”。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指出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现在看来是不对的,但相对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17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克卜勒发现,各星球围绕太阳以椭圆形轨道运行。

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惯性定律”。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万有引力定律”。“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会按照椭圆形的路径移动。”以此来解释行星的运动。

慢慢地,天文学家逐渐证明,我们不过是生活在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小星球上。

4、宗教改革

在中世纪,只有教士和僧侣能看得懂圣经,因为当时的圣经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但文艺复兴时期,圣经被人从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人们不必依附教会就可以看懂圣经。

马丁路德——他摒弃了教会中许多从中世纪起就形成的宗教习惯与教条,希望回到早期基督教的面貌,“我们只信靠经文”。

第七部分 巴洛克时期(十七世纪)

1、理想与唯物主义

“巴洛克”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既有尽情享受的乐天派,也有禁欲苦修的宗教人士;既有华丽夸张的自我表达方式,也有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

现代戏剧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就横跨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戏剧并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体现了戏剧是人生的缩影。

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是这个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模式。理性主义是十七世纪哲学的特征,理性主义就是知识是通过理性获取的。

2、笛卡尔(1596—1650年,法国人),现代哲学之父,创建了一套哲学体系(第一个把现代的思想整理成一套哲学体系的人)。理性主义者。

他关注的是:如何获取知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方法论》,“我思故我在”。二元论。

3、史宾诺莎(1632—1677年,荷兰人),他是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

一元论,他认为大自然就是上帝,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上帝是通过“自然法则”(内在因)来主宰世界。

第八部分 英国经验主义(十八世纪前半叶)

经验主义——通过感官的经验来获取对世界的认知。

经验主义哲学家有洛克、休姆、柏克莱,都是英国人。通常称“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欧陆的理性主义”。

1、洛克(1632—1704年),“感觉与思维”,感觉用来接受信息,思维用来处理信息;他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和次要两种:“主要性质”指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和数量等,“次要性质”指颜色、味道等,这些感觉并不是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而是事物在我们的感官上产生的作用。

2、休姆(1711——1776年),他认为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对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对印象的回忆。印象与观念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不可知论者——休姆认为人类没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或上帝确实存在,因为这些都不可能用人类的理性来证明。(他并不是否认上帝存在,他只是说“我不知道”)。休姆的心灵没有任何成见,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他认为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他并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迹,他认为这两者都属于信仰的范畴,与知识或理性无关。在休姆哲学的影响下,信仰与知识的关系终于被切断了。

习惯性期待——“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与习惯有关。所以我们认为的不变的自然法则,往往是我们下的不太慎重的结论。

在伦理学方面,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会判断是非对错;休姆则认为,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感情决定的。

3、柏克莱(1685——1753年),他是位哲学家,也是天主教的主教。他质疑物质的真实性,他认为我们所看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天主的力量,我们只是活在天主的心中。

第九部分 法国启蒙运动(十八世纪中期)

十八世纪前半,欧洲的哲学中心在英国,十八世纪中期在法国,十八世纪末在德国。

法国启蒙运动时候的哲学家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德国的康德也属于这个时期。

1、反抗权威

十八世纪,许多法国哲学家都到过英国,他们受到英国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的宇宙物理学)和英国哲学的吸引和启发,这些人回到法国后,对传统的权威越来越不认同,认为应该对其抱着怀疑的态度,“每个人都应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另外,反对权威的口号也同时针对当时的教士、国王和贵族,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2、启蒙运动

这个时期又被称为“理性时代”,因为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也是坚决相信人的理性(即知识是通过理性获取的)。他们想要“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他们认为一旦人的理性发达、知识普及之后,人性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所有非理性的行为和无知的做法迟早都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教育学在这个时期创立了。

3、回归自然

即反对“文明”,因为“文明”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原始民族”往往比现代的文明人更健康快乐(有一定道理)。

4、自然宗教

“自然神论”,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因为现有的大自然的一切太有条理了),上帝在许多年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没有再现身,只透过大自然和自然法则像人类显现。

5、人权

法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相对英国哲学家更注重实践,他们对一般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满意,并积极争取“自然权利”。女权运动也在法国大革命中萌芽了。

6、 康德(1724——1804年,德国人)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而经验主义者则认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都是从感官而来的。康德认为我们是同时透过感官和理性来了解这个世界的,两者的作用都不必被过分强调。

第十部分 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

浪漫主义运动从德国开始,最初是为了反对启蒙时期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当时口号是“感情”、“想象”、“经验”和“渴望”。

因为康德已确认我们对“物自身”所知有限,同时也强调自我的作用对知识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文艺复兴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艺术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学家无法表达的东西。贝多芬就是这个时期的人,拜伦和雪莱也是浪漫主义诗人。

谢林(1775——1854年,德国人),他认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精神是肉眼看不见的自然。

总的来说,浪漫主义者把大自然视为一个有机体,也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其内在潜能的整体。

赫德(1744——1803年),他认为历史是动态的,而且“每一个历史纪元各自有其价值,而每一个国家也都各有其个性或灵魂”。浪漫主义加强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浪漫主义分为“普世性的浪漫主义”和“民族浪漫主义”。民族浪漫主义关注的是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于是这个时期,民间童话故事、民俗音乐、民谣等纷纷被采集。

第十一部分 黑格尔 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黑格尔(1770——1831年,德国人),他几乎统一了所有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理念,并加以发展。

黑格尔认为:思想(或理性)的历史就像一条河,你的思考方式受到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因此你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只是在你所处的环境中,它可能是正确的。你不能将任何哲学家或任何思想抽离他们的历史背景。由于新的事物总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渐进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知识在不断扩张、进步。

辩证法——正、反、合。

祁克果 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祁克果(1813——1855年,丹麦)认为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和黑格尔的“历史长河”都抹煞看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应负的责任,他认为世间唯一重要的是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者)。他认为真正重要的真理是属于个人的。像“2+2=4”之类“客观”的真理,虽然每个人都认同,但这样的真理对于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而“信仰”是相信那些不能确认的事物,如“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你不能证明它,所以你可以选择相信它。

祁克果认为人生有三个阶段:“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

马克思 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通常说,大哲学时代到黑格尔为止,黑格尔之后,哲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被“存在哲学”和“行动哲学”取代。

马克思(1818——1883年,德国人)的思想有实际的或政治的目标。黑格尔认为,“世界精神”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而马克思则认为物质的变化(社会的经济力量)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达尔文 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达尔文(1809——1882年,英国人)

自然主义——认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外,别无其他真实事物。

进化论——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生命起源

佛洛伊德 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佛洛依德(1856——1939年,奥地利人)

人类的驱策力——人的行动并一定是根据理性的,非理性的冲动经常左右我们的思想、梦境和行动,而这种非理性的冲动很可能反映的是我们的基本需求。这些基本需求可能会被“伪装”或“升华”,并在我们无从察觉的情况下主宰我们的行动。

潜意识

存在主义哲学

尼采(1844——1900年,德国),他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而不必对历史和基督教的“奴隶式道德”过于注意。

萨特(1905——1980年,法国),他宣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比“我是谁”更重要,“存在先于本质”。“我们这个时代,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我们不是自己创造的,却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