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名的一天,一群农民在田野里耕种。其中有一个人看着周围的哥们,说了一句:“以后谁要是混出来了,别忘了我们这群穷兄弟。”周围的朋友无不笑他异想天开,而他却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一天并不知名,甚至可以说有些平淡。但是在这一天这个农民留下了两句话,分别为“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两句话的知名度不用我科普,大家都知道这是陈胜的金句,也是世代相传的经典语录。

陈胜因为发动农民起义而被写进史书,他那不到六个月的起义严重动摇秦帝国的统治,但是陈胜终究没能登上帝位。

为什么豪情万丈的陈胜会失败?江郎认为这是小农意识的问题,陈胜终究没能突破小农意识的天花板。

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打响反秦第一枪

自古以来史学界公认陈胜就是一个低层出身的农民,但是近些年来网络上有一股风不断鼓吹陈胜是名门之后。

他们的观点很是新奇,他们认为陈胜是地方豪强,不然不可能当上屯长。但事实上屯长在秦国也不是什么大官,秦国五十人设立一屯长,说穿了屯长也不过是一个低级军官。

如果陈胜真的是一个豪强地主,那还会是一个小小的屯长吗?当时陈胜跟着900多人去渔阳服役,这900人中少说也有十几个屯长,陈胜的身份在这里真的不突出。

司马迁、范文澜、翦伯赞、朱绍侯等历史专家都认为陈胜和吴广都是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大背景。我的看法和这群大佬的看法一样,陈胜、吴广就是一个普通人。除非有什么更有力的证据能证明陈胜是名门之后,不然不可能推翻现有的公认观点。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兵去戍边。当时一共征发了900人,其中有一个就是陈胜。他们日夜兼程赶赴渔阳,但是因为下雨而延误时程。按照秦国律法,不能在规定的时间赶到指定地点,一律处斩。

在这里是有争议的,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征发徭役延误的代价是罚钱(赀),所以很多人认为陈胜延误时机也不会被处斩,充其量就是罚点钱而已。但是陈胜的不一样,陈胜可不是征发徭役而是戍边。

戍边和徭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征发徭役迟到罚钱不等于戍边延迟也要罚钱。

秦法对军事十分严苛,《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中记载夸大敌人、动摇军心的人要斩首示众。

戍边延迟的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敌人攻破边塞,这个后果可比夸大敌人的后果严重多了。上峰要你去打仗,你借口说雨大去不了,这种行为在历朝历代都会被枪毙,更别说秦朝了。

陈胜所言的“失期法当斩”并不是空穴来风,司马迁写《陈涉世家》时两次提及到了“失期法当斩”。陈胜为了鼓动百姓起义确实可能会夸大其词,但是司马迁完全没必要为陈胜夸大其词,两者有没有什么利害关系,所以我认为史书记载的“失期法当斩”还是可信的。

陈胜认为横竖都是一死,还不如起义。于是他找来了同行的吴广,两人开始密谋起义。

陈胜起义的观点如下:

1:按照法律我们会被斩杀,就算法律饶了我们让我们去戍边,那戍边的危险性也是非常大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与其糊里糊涂的去送死,还不如起义。

2:秦二世篡诏继位,沉重的赋税、徭役让百姓十分不满。百姓不满=起义土壤、篡诏继位=起义借口,借口、动机、时机都具备了,那还等什么?

陈胜说动了吴广,他们两个决定去占卜看看起义的成功率有多大。算命先生洞悉他们的来意之后就大为赞赏,声称他们能建功立业。陈胜、吴广拿主意之后就开始拉拢百姓,他们在帕子上面用朱砂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并且把帕子藏到鱼腹里面。

百姓吃鱼的时候发现鱼腹里面有帕子,而与此同时陈胜和吴广两个人模仿狐狸的声音,喊着“大楚兴,陈胜王”。

楚怀王被秦国两度诓骗,最后客死在秦国,这件事是楚人的心头之恨,陈胜就是想要通过调动楚人的恨意来达到造反的目的。当时的百姓都想要楚国复兴,深深厌恶秦国,他们认为陈胜就是天命之子,就是挽救楚国的英雄。

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掉了押送他们的军官,召集900名戎卒开始起义。陈胜的理由也很简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调动了百姓的起义情绪,900戎卒开始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发动农民起义。

他们在大泽乡地区揭竿起义,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随后陈胜迅速攻下大泽乡、蕲县,建立起起义根据地。陈胜一呼百应,各地百姓纷纷响应陈胜的起义,陈胜不到一个月就占据了铚、酂、苦、柘、谯等地,并且在陈县建立起张楚政权,正式称王。

2:陈胜小农思想严重,擅杀故人引来灭亡危机

从这里就已经暴露出陈胜的问题,那就是小农思想严重。他起义的目的是什么?灭暴秦!但是他有这个能力吗?没有。陈胜起义之后远在咸阳的胡亥把他们视为流寇、盗贼,对他们是十分不屑的,所以也没派遣大军围剿陈胜。

也正是因此陈胜起义才十分顺利,但是你不能因为起义顺利就忽视秦帝国。秦帝国何其强大?一国灭六国都有余力攻打匈奴、百越。但是陈胜全然没有看到这一点,只想着享受富贵,提前称王。当时的情况非要称王不可吗?未必,陈胜是没有必要那么早称王的,早称王的代价就是率先遭到秦帝国围剿。

没有积蓄足够的实力,这是陈胜失败的主要原因。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小农思想严重,正确的做法就应该学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而且小农思想不光体现在贪图享乐这一层次,陈胜称王之后非常自大。昔日他的好友来投奔他,说好的“苟富贵,勿相忘”,但是他却因为这群朋友的出现拉低了陈胜的光辉形象,所以将他们杀害了。

这件事让他的部下十分心寒,昔日好友说杀就杀,兔死狐悲的想法在心中蔓延。有一些人更是离他而去,史书记载“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故人离去导致陈胜必须拉帮结派才能安稳统治,这就导致了赏罚不分,部队离心。《史记》总结陈胜失败的一点:“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故人离去导致陈胜开始拉帮结派,陈胜重用心腹朱房、胡武,让这二人执掌赏罚大权。将领们攻城掠地之后要听这二人的命令,稍有反抗就会被定罪。这两个人掀开一场清洗运动,反对他们两个人的都会被定一个不遵陈胜的名义治罪。说白了和赵高的“指鹿为马”没什么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将领们开始逐渐寒心,以至于之后将领们自立为王,本质上还是陈胜小农思想的问题,没有建立一套赏罚机制,任人唯亲。

脱离农民阶级、贪图享乐、赏罚不分,这些问题本质上因为陈胜小农思想严重,统治者是小农思想,张楚政权的高度可想而知。纵观历史,农民起义军在起事之后都会过渡成官僚政权,如果无法过渡,那就只能是流寇政权,成不了什么大气候。而陈胜的小农思想导致他犯了不少错,引来了灭亡危机。

3:错误的指挥起义军西进导致张楚政权失败

张耳、陈余等人建议陈胜西进攻打咸阳,陈胜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头脑,错误的认为秦帝国不堪一击,起义军战无不胜。因此他开始部署统一全国的军事战略:

1:西路军主力:统帅为吴广,攻打荥阳-函谷关-咸阳。

2:西路军侧路:统帅为宋留,攻打南阳-武关-咸阳。

3:北伐军:统帅为武臣、邓宗、周市等将领,渡河攻打邯郸(原赵地)、开封(原魏地)。

4:南征军:统帅为召平,负责攻打广陵-长江下游、长江南部地区。

很多人都抨击陈胜西进的策略是错误的,在这里我就觉得很好笑了,要知道陈胜可是差点灭了秦国啊。以一地对抗全国,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最佳战略就是直捣黄龙。

陈胜输了,后人说他急功近利。朱棣赢了,后人说他英明神武。

不觉得有点可笑吗?陈胜不直捣黄龙难道等死吗?秦国可是有几十万的边防军啊,且不说坐镇岭南的边防军,就光九原郡的北伐军足足有二十多万人。等这二十万职业军人南下,那起义军才彻底无望。

九原军是秦帝国的精锐部队,硬撼匈奴都不落下风,你觉得拿锄头的农民起义军是他们的对手?陈胜就是趁九原军远在边塞所以直捣黄龙,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荥阳是天下中心,荥阳地区的敖仓更是天下粮仓,起义军严重缺少后勤补给,陈胜派吴广攻打荥阳就是为了解决后勤问题,同时直捣黄龙攻打咸阳。我并不认为西进的策略是错误的,我认为分兵的选择才是错误的。

陈胜分兵导致起义军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全力直捣黄龙,这才是起义军最大的问题。如果说起义军集中西进,取消北伐军和南征军,只保留两路起义军西进,那结果还真不好说。但是小农思想导致陈胜缺少冷静的判断,统治者急功近利为张楚政权埋下祸根。

吴广久攻荥阳不下,陈胜为了保障其战略意图,派遣周文直接攻打函谷关。秦帝国的主要军队都在边境,而中原地区的秦军又都被吴广困在荥阳,函谷关属于防备,被周文轻松攻破。从这一件事上看陈胜还是有一定的指挥能力,周文只需要踏破咸阳,那么天下可定。

秦二世大惊失色,但是大军都在边塞,很难急救咸阳(章邯:今发近县不及矣)。看到没有,陈胜西进并没有问题,咸阳空虚,如果能直捣黄龙那陈胜就赢了。

章邯认为远水不解近渴,与其等死还不如让刑徒试试,于是章邯临危受命,带领骊山的刑徒去迎战周文。秦国用刑徒军出战并不是一次两次了,鄢郢之战白起就是率领刑徒军攻占的楚国首都。秦国对刑徒也有一套军事化管理体系,和平时期可以修建工程,战争时期可以随时上阵。所以并不存在什么乌合之众,这帮刑徒军也是有一定的训练,而且打仗可以抵罪,他们很乐意去打仗。

周文刚刚攻破函谷关,正在休整的时候秦军如同潮流般冲击起义军,起义军措不及防,迅速败退。一路退到曹阳亭,但是秦军一路追击。周文孤军深入,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被歼灭。这就是分兵的后果,荥阳还没有平定就冒然突袭函谷关,孤军深入很容易遭到伏击。

而之后章邯火速驰援荥阳,刑徒军与荥阳守军共同攻打起义军,起义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机。在关键时刻田臧杀了吴广,然后夺兵权。田臧杀了吴广这件事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是田臧想要夺权,也有人认为是陈胜授意的。毕竟田臧杀了吴广之后非但没有被降罪,反而还高升成上将军。

在危急关头内讧,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章邯率领大军一举歼灭了田臧率领的起义军。

起义军主力丧失之后情况急剧变化,秦军攻打南阳,西路军侧路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所以宋留向新蔡撤军,但是遭遇秦军,被秦军歼灭。北伐军的主力武臣自立为赵王、周市割地自保、召平投奔项梁,起义军瞬间四分五裂。

陈胜在秦军的围剿下连连败退,行至城父时被车夫杀害,起义军失败了。前前后后不到六个月,陈胜起义就失败了。但是陈胜掀起了反秦浪潮,各地豪强纷纷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掀起了六国复辟的行动。

总结:陈胜的悲剧就是小农意识的缺陷,陈胜擅杀故人导致起义军离心,为什么那么多将领自立为王?还不是怕陈胜卸磨杀驴,将领对陈胜故人的死都感受到了兔死狐悲之意。而且陈胜的车夫也背叛了陈胜,为什么?还不是因为陈胜赏罚不分明,而且任人唯亲,卸磨杀驴,导致百姓们都无心追随他。豪情万丈的陈胜最终也没能突破小农意识的天花板,落得个草头天子的结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