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诗,叫做安顺。

她在垂柳依依的小城里,她在花香幽幽的村落里,她在树木青青的山谷里……

她在绿色簇拥的时光里,美好得让人忘记了她的忧虑——

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作为我国滇黔桂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方,安顺市石漠化面积高达国土面积的32.04%!

而石漠化,往往与贫困伴生。

“安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提高森林覆盖率,走治山兴林、增绿增收的路子。”安顺市副市长熊元如是说。

有了森林覆盖率,才能拔除穷根!

关岭,因为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喀斯特地貌突出,曾被称为“恶落斯”。

而今,关岭种上了花椒、金银花、火龙果等经济林木,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山绿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

有了森林覆盖率,才能兴产业!

西秀金刺梨、镇宁蜂糖李、紫云蓝莓、普定朵贝茶……

近年来,安顺通过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在厚植绿色屏障的同时,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种出了生态、种出了产业。

有了森林覆盖率,才能留幸福!

九龙山森林康养小镇入选首批50个国家森林小镇建设试点单位,药王谷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

安顺力争“十三五”期间创建100个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将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收益。

从2012年到2017年,这5年,安顺市的森林覆盖率由40.5%增长到53.18%,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558.395平方公里,惠及农户58.8万人。

这5年,安顺市通过各类林业工程,发放生态补偿(补助)2.5亿元,惠及15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这5年,安顺市依托退耕还林等项目,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全市特色经果林面积达160.83万亩,带动脱贫14395人。

这5年间,以黄果树为首的景区修补绿色、乡村增添绿色,旅游实现井喷。仅2017年,安顺累计接待游客7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0亿元。

“治石”有方 换来绚烂的彩色

轿子山镇,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西北面,是一个煤矿小镇。

镇子给人的印象,总是黑乎乎的,连空气里,都带着煤渣的味道;常年运煤的卡车,更把路面轧得坑洼不平。

近年来,随着安顺市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西秀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城乡面貌都焕然一新。

可是,轿子山镇却一直滞后。“十年未变”是百姓的普遍感受,“缺乏活力”是招商引资的最大困难。

谁也不曾想到,今年,轿子山镇会出现一个超大的“多彩花园”——

总占地面积3.6万亩的“东方田园世界花都”田园综合体。

“以前都是荒山石头地,现在,我们让这里开满了花。”正忙着栽种万寿菊的吴启兰,自豪地说。

和吴启兰一样,常年在园区打工的1000多名工人,都是周边村寨的村民。

对他们来说,这份工作不仅更方便照顾家庭,更带来了改变家乡的成就感。

改变背后的付出,异常艰难。

贵州东方花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建玻介绍,园区一期工程占地6000亩,其中,有2000亩左右为石漠化区域,“土层稀薄,荒草都长不高。”

“想要发展,必须先修复生态。”冯建玻告诉记者,仅仅山体绿化,就运了200万方土壤来回填。

今年9月18日,园区第一期项目开园,当天就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这让解说员杨梅觉得不可思议:“以前,可没人愿意来轿子山。”

林下花海、植物迷宫、湿地公园、七彩梯田……

这些,不仅让轿子山镇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更让它的未来,有了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花卉苗木果蔬产业带、植物保种育种展示区,还要建立贵州省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冯建玻认为,世界花都这个生态项目可以引领轿子山镇转型发展,同时,助力脱贫攻坚,带动周边20万人调整产业结构。

“吃山”有道 积攒希望的绿色

“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这个道理,安顺药王谷农业观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庭周体会也很深刻。

他的体会,来源于西秀区老落坡林场。

老落坡林场所处的位置,地下煤层丰富,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引燃煤炭,因此火势很难控制——

2002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林场3000亩山林;2010年,一场更为严重的火灾又烧毁了林场近2万亩林地。

曾经的青山从此变得满目疮痍,林木茂盛的土地上,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杂草。

没人关心这里,更没人打理这里。

“那时就觉得林子在不在,和我们没关系,反正又不生钱。”旧州镇五翠村村民梅得和的话,代表了多数人当初的想法。

从事中药材收购的任庭周,却从中看到了机遇。

“所谓靠山吃山,这么大的一片地,种中药材不挺好吗?”任庭周想。

说干就干。2011年,任庭周成立钰霖种养专业合作社,以林场火烧迹地为基础,建起药王谷中药材基地,陆续种了1.3万亩黄柏,黄柏林下,则套种了益母草、丹参、芍药、牡丹等20余种药材。

如今,黄柏已经长高,荒山有了绿意。每年3月,绵延20多公里的牡丹和芍药次第绽放,引来无数游客观光。

山能生钱了,人们的观念也改变了。

“满山遍野的中药材,不用老板打招呼,我们都会管得好好的。”在基地当技术员的梅得和,每月领着6000多元的工资,心满意足。

以药王谷为核心,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延伸到西秀区10多个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带动1800户6000余贫困人口发展。

让任庭周更为兴奋的是,今年10月,药王谷获批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种绿”有策 收获富足的金色

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林下村,是个很“前卫”的村子。

2015年,“众筹”还未广为人知,林下村就已经采用这种融资模式,建设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

现金入股。每股1万元,为了惠及更多农户,个人参股不得超过10万元,企业参股不得超过100万元。

土地入股。田、地均以800元/亩的价格折价入股,一次入股至少10年。

劳动力入股。园区建设期间,按照每人每天100元的工钱计算,做满1万元,便算是入了1股。

“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极度匮乏的农村,想要发展,就必须尽可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项目发起人、飞虎山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汝宏坦言,众筹模式符合林下村的实际。

众筹,的确改变了林下村。

林下村有一大块贵州山区少见的、连片平整的大坝子,按照传统模式耕作,土地效益不高,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

怎样才能让村里的土地生出金?

郑汝宏当过政府公务员,也在房开公司做过管理,大伙都服他,便找他商议。

几经讨论,他们决定:成立合作社,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种上市场畅销的生态精品水果。

想法是好的,但资金从哪来?

这时,郑汝宏便想到了众筹。

2016年1月,第一次众筹,合作社便筹集到108万元发展资金。

依靠这笔资金,村民开始挖毛路、建设猕猴桃基地和温室大棚。

2017年春节,合作社又进行了第二次众筹,筹集资金521万元,累计入股土地350亩、流转土地2700亩,规划布局发展农林文旅产业,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目前,合作社已实施核心区产业面积2880余亩,其中,红心猕猴桃基地700亩、红不软桃300亩、四季果园900亩、3个景观垂钓山塘50亩、景观绿化草坪150亩、温室大棚50亩、冲浪式水上乐园20亩、优质大米500亩。

此外,还在林下种植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800亩。

如今,进村小道变成了柏油大路,荒山坟地变成了文化广场,荒坡荒地变成了果园和草坪,臭水坑变成了景观山塘……

截至2017年12月底,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兑现农户各种收益650万元。

同时,以林下村为核心,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总面积10030亩,覆盖5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惠及农户1654户62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0户632人。

来源 贵州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