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權威數據證明“脫髮年輕化”

精神壓力是年輕人脫髮第一誘因

日前,一條題爲“最小15歲,80後、90後已成植髮主力軍”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爲傳播,視頻中,上海華山醫院的醫生說,現在主流治療脫髮的人羣是80後、90後,他們成爲植髮主力軍。

視頻中醫生的說法,引起了網絡上衆多年輕人對自己脫髮狀況的焦慮。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了這條視頻,該條微博下點贊數第二高的評論爲:“90後還沒脫貧就已經脫髮,心疼自己一秒鐘。”而此前,“90後已經禿了”,某款以預防脫髮爲賣點的洗髮水去年“雙11”熱賣的新聞和自媒體文章頻繁出現。

這些甚囂塵上的言論不禁讓人疑惑,當下年輕人的脫髮狀況真的已經非常嚴重了嗎?脫髮真的年輕化了嗎?

沒有權威數據證明“脫髮年輕化”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楊淑霞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我國目前沒有進行關於脫髮的全國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由於我國曆史數據的缺失,沒有辦法進行對比,所以‘脫髮年輕化’的說法很難成立。”

“只能說,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對外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更多的人關注到了脫髮,所以有很多年輕人,甚至是孩子前來就診。”楊淑霞解釋說,“我們會問來就診的小孩,家裏的長輩有沒有人脫髮,如果有,會繼續問他們的脫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很多人會回答說,長輩們在自己這個年齡段還沒有脫髮。”

“但這隻能算是患者自己的一種認知,是不是(脫髮)真的有年輕化的趨勢,尚不能據此作出結論。”楊淑霞說。

關於植髮的人羣,楊淑霞解釋說,年輕人一直都是植髮的主力軍,而且這個趨勢今後也不會改變,因爲年輕人會面臨擇偶、就業等問題,對形象要求比較高。“如果一定要說有一個變化趨勢的話,就是對外表要求比較高的中老年人越來越多了,植髮的人羣也開始‘老齡化’了”。

“精神壓力”是脫髮第一危險因素

1992年出生的張燦(化名)現在是北京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的一名博士生。4年前,他從吉林大學被保送到北京大學進行5年制碩博連讀。北大課程的難度和密度,遠遠超出了張燦的預期,他以前每天倒頭就睡、睡眠時長至少8個小時的生活被打亂了。

理論物理、量子規範場論、廣義相對論……“課上一遍根本聽不懂,只能課下反覆看書,然後完成課後作業”,上專業課的那一年半,張燦基本都是上自習到半夜兩三點纔回到寢室,早晨7點又起牀去上課,即使偶爾回來得早,躺在牀上也會失眠睡不着。

沒過多久,他就發現,早晨起牀後,枕頭上到處都是自己的頭髮。曾經頭髮濃密的張燦,髮際線開始不斷後退。等到研二結束時,張燦頭頂的頭髮只剩下稀疏的細軟毛髮了。

張燦的這種脫髮情況,正是楊淑霞所說的“休止期脫髮”同時伴有“雄激素性禿髮”,她解釋說:“休止期脫髮是一種大家不太熟悉的脫髮類型,卻是發病率最高的一類。”

休止期脫髮是由多種應激因素引起過多的生長期毛髮進入休止期後,出現休止期杵狀發過多的脫落。“這種脫髮類型是普遍存在的,其最常見的發病原因是壓力、緊張、睡眠不足等”。

楊淑霞指出,休止期脫髮一般會在誘發因素髮生3個月以後出現,也就是說患者3個月後纔會發現掉髮多。如果糾正這個誘發因素,在糾正開始後的4~6個月,頭髮纔會慢慢地恢復生長。

楊淑霞進一步解釋說,脫髮分很多種類,整體來說,由精神壓力大而產生的焦慮等情緒,是目前脫髮的最主要原因。精神壓力大會對人體的免疫狀態產生影響,“在皮膚科,很多疾病比如溼疹、銀屑病、白癜風、斑禿等都和精神壓力有很強的關聯性。”

脫髮患者該如何進行自查?楊淑霞建議,如果發現掉頭髮突然變多,一般是休止期脫髮,要回憶3個月前發生了什麼事,找原因,將誘發因素糾正即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掉,但就是頭髮越來越少,尤其是頭頂部位,一般就是雄激素性禿髮,該類脫髮應該儘早治療,從而儘可能多地挽救頭髮;而斑禿一般是會自愈的,這類患者不要過度關注自己的頭髮,心情要放輕鬆,因爲由此產生的焦慮狀態會改變身體免疫狀態,免疫狀態的改變又會加重脫髮,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積極調整好心理和身體狀態是斑禿治療的首要條件。

“脫髮年輕化”的宣傳加劇了年輕人對頭髮的焦慮

楊淑霞在門診中發現,很多脫髮的年輕人會有一些心理問題。曾經有一位患者認爲自己脫髮嚴重到皮膚科就診,楊淑霞告訴她只是正常脫髮,並不會影響患者的外表容貌,但是患者還是在自己“快禿了”的擔憂中無法自拔。

“有很多來門診的患者對頭髮的關注度過高,從而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和壓力。”楊淑霞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現在媒體對所謂‘脫髮年輕化’的宣傳其實加劇了年輕人對頭髮的焦慮。”

楊淑霞表示:“現代年輕人的焦慮來自各方面,可能會出現咬甲癖、拔毛癖等由心理問題而產生的行爲疾病,這在門診中經常見到。”

劉禺目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後,他從小就有咬指甲的習慣,“考試的時候,是咬指甲咬得最厲害的時候,常常會咬破流血,雖然感到疼,但還是會咬;另外就是上課的時候,還有看劇情比較緊張激烈的影視作品的時候也會咬指甲。”

劉禺覺得“在焦慮比較嚴重和精神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會覺得指甲是有棱角的。”今年已經27歲的劉禺,記憶裏只剪過兩三次指甲,剩下長出來的指甲,都在不知不覺中被咬掉了。劉禺已經做了兩年多的心理諮詢,他很清楚自己咬指甲的癖好是由於內心焦慮所致。

楊淑霞在門診中如果遇到由心理問題而引發疾病的患者,她會建議患者先去心理門診就診。在採訪中,楊淑霞多次強調,年輕人還是應該理性看待自己的脫髮情況,不應該給自己帶來太大的壓力,“相比於外表,內在美更爲重要。”

張燦的頭髮掉了之後,在父母的強制下也曾經兩次去醫院就診,但都沒有效果。張燦本人對脫髮這件事並不是很介意,他自己也經常拿髮際線這件事和同學開玩笑,“因爲生活中還有其他很多比頭髮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擔心。”

通過前兩年近乎“死磕”的鑽研功課,今年博士五年級的張燦已經連續拿了3年獎學金,並且在今年趕上了第一波秋季招聘,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同時還有一份很可觀的薪水。

來源:中國青年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