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一例子也就很好的詮釋出了,古代普通老百姓們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士兵們更是如此,他們不知道以前的歷史典故,不知道投降也是有被殺的可能的,所以士兵們選擇當降兵,也就不難解釋了。當然了,古時候投降的士兵也並不是全都會被殺,那些殺降兵的一般要麼是要報仇雪恨,要麼就是擔心降兵日後再次反目。

古時戰鬥的雙方在交戰時,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贏另一種是輸,贏了的話自然是體面的,但是輸了的話又會出現兩種選擇,一種是投降到敵方,作爲降兵,而另一種呢就是誓死不降,最終戰死沙場。如果失敗的一方最後選擇了作爲降兵投降到敵方,那麼這個時候,取得勝利的一方就掌握了決定降兵生死的生殺大權,而在我國古代史上,勝利者誅殺降兵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叫做“殺降不祥”,通俗來說,就是殺了降兵的話,會不吉祥。
文/古史新談
但是這“殺降不祥”也只是侷限於道德層面,實際上降兵是生是死,還是得由勝利者來決定。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坑殺降兵的事情,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戰國時期,秦朝大將白起下令誅殺了趙國前來投降的四十多萬降兵了(另一種說法是二十多萬)。後來項羽起義,在進攻齊國的時候,面對田榮所帶領的降兵,直接是想都不想,直接下令全部誅殺。雖然說這“殺降不祥”有一定的因果輪迴在裏面,但是說到底,殺了降兵也只會有兩種後果。
一呢,是讓失敗一方還沒有投降、還在拼死頑抗的士兵更加的堅定信念,因爲反正投降了也是死路一條,還不如拼一下,好好的守衛最後的一寸一土,說不定還能有一線生機呢。二來,就是讓這誅殺降兵的統治者背上了不仁、殘暴的惡名。其中項羽就是在多次誅殺降兵後,被人指責殘暴,最後勝利的果實拱手讓給劉邦。當然了,古時候投降的士兵也並不是全都會被殺,那些殺降兵的一般要麼是要報仇雪恨,要麼就是擔心降兵日後再次反目。除此之外,降兵一般也不會被誅殺的。
但是根據相關歷史記載顯示,古代降兵們被殺的可能性還是要略高於活着的可能性,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古時候降兵們多半沒有好下場,但是還是依舊認降呢?小編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充當了他們認降的精神支柱。
第一點呢,就是被自己的將軍給騙了。在古代,沒有一點手段的將軍,基本上都活不長久,有些將軍爲了自己活命,不惜出賣自己的士兵,而古時候的士兵對於將軍可謂是無所不從,只要將軍下命令,士兵肯定照做。就比如那秦末的章邯,爲了保命投降到項羽麾下,結果手下二十多萬秦兵全部喪命。
第二點呢,就是已經深受失敗打擊,沒有了士氣,決心投降賭一把,看看還有沒有生還的機會。在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當劉邦率領大軍攻打皖城的時候,守城的秦兵們就牢記住將軍所說的“自古降兵多半死”這句話,硬是誓死不降,還一度讓劉邦產生了放棄攻城,繞道而行的想法。不過到了後來,守軍勢力逐漸被削弱,城內彈盡糧絕,很多人都產生了放棄的想法,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投降,這個時候沒有了士氣,軍心不穩,其他的人則都隨大流,投降給了劉邦。
最後一點呢,就是古時候的士兵文化程度有限,思想狹隘。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在清末時期,思想文化迎來了大解放,於是起義軍們號召老百姓拿起剪刀,將自己頭上的辮子剪掉,但是當時的老百姓普遍認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絕對不能夠剪掉。這一例子也就很好的詮釋出了,古代普通老百姓們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士兵們更是如此,他們不知道以前的歷史典故,不知道投降也是有被殺的可能的,所以士兵們選擇當降兵,也就不難解釋了。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