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西遞,你一定想到的是徽州,還有白牆灰瓦,還有那座著名的牌樓.......是的,走進西遞,在一一走訪了這些獨有的文化符號時,我卻領略了西遞的現實版的徽娘在雨巷裏的風情.....

西遞的建築與村落民居、祠堂廟宇、牌坊和園林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徽派建築風格,而且,你在村裏走一走會發現,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佈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們可能都對《徽州女人》並不陌生。是的,影視劇、戲曲裏都演繹了許多版本的徽州女人。但,對於西遞的徽娘你瞭解多少?瞧,這現實版的徽娘從雨巷裏款款地來了........

旗袍,是賦予中國女性獨有的一種氣質,是中國燦爛輝煌的傳統服飾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旗袍與女性的曲線的勾勒,把上身包裹的緊湊與下肢的若隱若現的開放與含蓄,體現得淋漓盡致。

西遞初建於北宋皇祐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初雍正乾隆時期,距今已有950多年的歷史。縱觀千年村史,西遞確實是山川鍾秀,人傑地靈。西遞是以宗族血緣關係爲紐帶,以胡姓爲主要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徽派建築最重要的是馬頭牆。馬頭牆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以斜坡長度定爲若干檔,牆頂挑三線排檐磚,上覆以小青瓦,並在每隻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其上安各種蘇樣“座頭’,有“鵲尾式“,“印鬥式“,“坐吻式“等,因形似馬頭,故稱馬頭牆。

徽娘,穿越在那久遠的年代裏,青石板的小巷,舉傘獨行其間,亦有那簡約與繁華的況味。

我與徽娘沿着西遞的巷子輕步挪移,這座初建於北宋皇祐年間古村,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初雍正乾隆時期,有書院、祠堂、還有文場閣、魁星樓、廟宇.......

在深秋裏走近這西遞村,不得不看一看這矗立、威武神俊的石坊就是胡文光刺史牌坊。胡文光是西遞明經胡氏十八世祖。在任期間他處理積案,興辦學校,建倉貯糧,驅逐海盜,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於是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好人,明神宗恩准胡文光的家鄉豎立了這座牌坊,以示光宗耀祖。

時光,就這樣穿越到了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負責人在實地考察了西遞後,爲這裏古老的徽派古村落和淳厚的民風民俗所陶醉,在闡述西遞的影象時這樣評價西遞——“西遞有很長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居一直與環境處於一個良好的協調關係之中。

走在西遞的窄巷子裏,我發現這裏與其他古村落不同,很少看到那大片大片的紅燈籠,與白牆灰瓦和深巷搭配的自然又和諧。

這西遞的白牆灰瓦,還有這老門,與這徽娘,就這樣契合了一道說不出的風景。

人們不會忘記,西遞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溫婉可人的徽娘, 靈動、優雅,獨立在西遞成爲了一道靚麗的風景,讓人戀戀不捨的美麗。我記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