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0年来香港市场第一个大型餐饮消费服务IPO公司,海底捞这家传统的餐饮企业从以“服务贴心到变态”著称到入选MBA教材等,使得这家企业从来不缺乏故事。而业绩的高增长也使得这家火锅企业备受资本市场的追捧,但过高的估值使得其在登陆港交所后遭到冷遇。

顶着全球“最贵火锅”的光环,海底捞火锅于9月26日正式在香港“麻辣”上市。公告显示,海底捞国际发售最受欢迎,分配给国际发售承配人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3.86亿股。而香港市场2.12亿股认购,最终发售3820.8万股,占总股份的约9%。

营收超百亿元的海底捞,能否撑起千亿港元的市值?对于高速扩张却又面临业绩“天花板”的海底捞来说,上市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道路还很长。

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港元

对于热爱火锅和美食的人们来说,海底捞无疑是一个耳熟能详的餐饮品牌。海底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创始人在四川省简阳开设的“海底捞”品牌首家火锅餐厅,公司被认为是中国及全球增长最快的中式餐饮品牌,根据其9月12日披露的全球发售资料,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拥有及营运的餐厅数量达到363家,包括中国内地的332家餐厅以及31家位于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等国家和区的餐厅,年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

9月26日9时34分,海底捞在港股上市后大涨8.09%,股价达19.24港元,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大关。随后海底捞股价出现波动,下午股价平稳下滑,最终收于17.82港元,全天涨0.11%,收盘市值为944.46亿港元。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创始人暨董事长张勇和舒萍夫妇目前直接持有海底捞33.5%的权益(张勇持有25.5%,舒萍持有8%),静远投资持有海底捞50%的权益,同时,张勇和舒萍夫妇持有静远投资68%的权益(张勇持有52%,舒萍持有16%);施永宏和李海燕夫妇持有海底捞16%的权益(两人分别持有8%)。同时,施永宏和李海燕夫妇持有静远投资32%的权益(两人分别持有16%)。

天眼查资料显示,静远投资成立于2009年,法人、董事长、大股东均为张勇。

从股权分配来看,张勇夫妇为海底捞话语权最重的人,合计持有67.5%的股权。

此前在2017年胡润百富榜榜单上,张勇和舒萍夫妇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825位。

不过,上市首日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海底捞,在次日便迎来了破发。9月27日收盘,海底捞市值跌至896.76亿港元,较前一个交易日蒸发了47.7亿港元(约合41.97亿元人民币)。

这也从另一面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海底捞的追捧趋于理性,高速扩张下海底捞未来的增长面临重大不确定性。仅靠服务能否撑得起千亿市值、高速扩张面临业绩“天花板”等一系列问题也萦绕在刚刚上市的海底捞周围。

张勇夫妇身价接近600亿元

事实上,经过24年的发展,张勇夫妇因海底捞的上市,其身价也倍增。

据媒体此前报道,1988年,张勇技校毕业,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不满足于93.5元拖拉机厂月工资的他,总想着干点大事,却又相继在赌博扑克牌游戏机和倒卖汽油上栽了跟头。

1994年,这位出生在简阳市的年轻人召集三个伙伴,凑了8000元,打了四张火锅桌,创办了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

中间经过几次股权变更,张勇夫妇(已入籍新加坡)目前持有公司股份62.7%。以17.8港元的价格计算,海底捞成功上市,张勇夫妇的总身价接近6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上市,张勇夫妇身价倍增。然而,对于张勇夫妇来说,旗下产业不止海底捞一家。其资产横跨餐饮、娱乐、教育、投资,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而在海底捞上市之前,与之有关联的两家公司早已涉足资本市场,一家是颐海国际,另一家是优鼎优。

2016年,作为海底捞底料独家供应商的颐海国际登陆香港交易所;2017年,海底捞旗下冒菜品牌优鼎优登陆新三板。

资料显示,颐海国际的实际控制人是张勇夫妇,直接持股35.59%,并通过合计持股68%的静远投资间接持有颐海国际50%的股份。颐海国际的现任董事长施永宏则是与张勇当初一起创办海底捞的合伙创始人。

海底捞上市首日公司股价表现疲软,同样,颐海国际当日市场表现也一般。

记者通过Choice数据显示,9月26日颐海国际公司股价以19.32港元/股开盘,最高涨至19.7港元/股,但是公司股价最终报收于18.56港元/股,当日下跌3.93%。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海底捞2017年的营收总额为106.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8.08亿元增长36%;实现净利润11.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底捞高成长的背后与公司不断扩张不无关系,但是,公司高速扩张的同时,其资产负债率也在大幅提升。数据显示,海底捞的资产负债率由2016年的17.9%提升至2017年的73%,不过该比率在2018年上半年回落至50.7%。截至今年7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净额为18.92亿元。

不断扩张一直是海底捞成功的秘籍,未来或亦如此。对于上市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海底捞方面表示,上市募集资金后,海底捞计划将募资的60%用于扩张,20%拟用于研发和实施新技术,15%拟用于还贷,5%作为一般营运资金使用。

今年新开店180~220家

上市后背负业绩压力的海底捞,仍将坚持高速扩张的策略。业内分析人士称,海底捞的高速扩张是为了获得市场对其未来成长性的一致看好,以得到更高的估值。对于这家传统餐饮企业而言,开新店几乎是唯一实现业绩高增长的方式。

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在上市仪式上表示,上市后募集资金的60%会用来在各地开店,预计今年开店数在180至220家之间,其中有15至22家店将开设在海外。

根据记者梳理有关数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海底捞的扩张日益加速。2015年海底捞的店面数量是146家,2016年年底的店面数量是175家,2017年年底增至273家,预计2018年年底可达到473家。海底捞的目标是2018年新开店数量220家,这意味着,今年新开的门店就能超过海底捞成立22年以来的总和。

高速扩张战略是保证业绩高速增长的唯一办法,但也充满隐患。

上市之前,海底捞曾遭遇黑天鹅。2017年8月,媒体报道称,在海底捞北京太阳宫店有工作人员用漏勺清理堵塞的垃圾杂物……在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后厨发现了老鼠的踪迹……报道一经发出,立刻引来各方关注。报道当天,海底捞便承认错误,承诺停业整改。

纵观招股书,海底捞在风险因素中的第一条就指出,从事餐饮服务业使得公司面临食品污染及责任索偿的内在风险。因业务范围扩大,海底捞无法确保自己的餐厅员工将一直遵守海底捞所制定的内部流程及规定。

“通过门店扩张获取规模增长是海底捞谋求百亿美元估值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最终扩张失速,导致经营效率下降,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公司可能会成为又一个一戳就破的市值泡沫。”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强调,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是餐饮企业绕不过去的坎,餐饮产业链条的复杂性决定了整体食品安全的管控难题,这对海底捞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高速扩张下的海底捞能否持续强势,一切有待时间的检验。(特别提示: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赵新江,欢迎关注理财吧(lczzlicaiba)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