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1月1日出版的《甘肃日报》“走遍甘肃——印象陇原”栏目刊发平凉日报记者李芳芳力作《楼头倚剑接崆峒》,宣传推介崆峒山。

小编贴出美文,请君一览。

楼头倚剑接崆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偏安西北的平凉,有座崆峒山,山虽不高,却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而名扬海内外,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西镇奇观”和“道源圣地”之美誉。

有条泾河,水虽不深,然则凭《柳毅传》和《西游记》里柳毅传书与魏征梦中斩泾河龙王的故事而流传千古。

千百年来,泾河母亲河奔流不息,滋润和孕育着沿途的黄土以及黄土深处的人们,日渐消瘦。可雄峙西北边陲的崆峒山,依然巍峨挺拔,秀丽多姿,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览胜,歌之诵之。

01

九宫八台十二院

问道圣地是崆峒

从平凉城驱车,向西行驶12公里,便会看到一座雄秀奇崛的山脉,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崆峒山。

立于崆峒,放眼望去,向东是六朝古都西安,朝西是黄河之城兰州,南望可以看到关中重镇宝鸡,北眺便是塞上江南银川。这里易守难攻、汇通三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要塞。

在中国的众多名山中,崆峒山是为数不多的一座道观、宝刹比邻而立,包容儒释道三家宗教的和合之山。

俗世多纷扰,红尘添烦忧。人们因着不同的信仰,皆愿到此山求得高人指点,化解心中愁绪,因而常年信徒不断,香火不绝。又因有着“崆峒山色天下秀,自古西来第一山”之美称,一年四季人来人往,以求领略崆峒春夏秋冬的各色美景。

要说美,崆峒山的美在于既有西北之雄浑万丈、气势夺人,又有江南之婉约秀丽、婀娜娉婷。

长久以来,国人观念中,黄土高原腹地绝对是黄沙漫漫、驼铃阵阵。西北深处也无疑一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沧桑悲凉。

可到过平凉的人,一见这崆峒山便无不惊呼。眼前鸟语花香、草木葳蕤、流水潺潺,分明是一派“小江南”的风貌,分明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西北内陆的一片绿洲。

作为国家第一批5A级景点,崆峒山不算小也不算大,不算高也不算矮。据资料记载: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垂直高度为667.5米。虽然,崆峒山比不上泰山、华山的高度,也不如峨眉山、武当山的名气,可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骨。

崆峒山是六盘山的支脉,属于上三迭系紫红色尖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从山底到山巅,植物茂盛、寺观繁多,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自秦汉时期这里就有了人文景观,此后经过历代的修建,山间道观林立、亭台掩映,楼堂馆所、庙宇宝刹,逐渐形成了“九宫八台十二院”中的四十二处建筑群,成为一座闻名天下的道教名山。

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

近些年来,又先后新修了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三十五处景点。整个建筑群凝重典雅,但也气魄宏伟,在偶尔的角落处都散发着历史的浓厚底蕴。

在崆峒山,你会于某一处略显斑驳的墙上,看到历史古朴而又厚重的遗珍。那一个个字,一行行诗,是李世民、司马迁、李白等历代游览过崆峒山的名人墨客,留下的千年一叹。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据说,这是最早描写崆峒山的诗词,出自7岁就能写诗的初唐大诗人骆宾王的《边城落日》。

当在俗世中挣扎的人们来到崆峒山,循着山道拾级而上,犹如置身林海,望着环绕四周的美景,心中阴霾已放晴了大半。耳畔一道道清泉滑过石间,发出悦耳的淙淙声,几声鸟儿婉转的鸣叫加上寺庙道观中传来的清脆钟声,让山间更加清幽,游人内心更显安宁。再吸一口满山绿植释放出来的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试问烦恼还剩几许?

上千石阶,更是锻炼人的耐心,磨砺人的意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之后,吹着山上的风,有道是神清气爽心自宽。此时,进入寺庙、道观,虔诚地双手合十,闭目祈祷,“道”也许已在心中。

02

棋盘岭上仙人对弈

黑白子间道法无穷

崆峒仙山,烟雾缭绕。这里有美景,有历史,也有传说。

据记载,上古时期仙人广成子长年居于崆峒山的混元洞修道,时常邀请仙友赤松子前来谈仙论道,品茶对弈。

进入崆峒山门,沿路上天梯可到著名的黄帝问道处,再沿左侧经过四海龙君殿,往前走少许路程,便到九天圣母殿,殿旁还保留着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旁边有一株伞形数千年古松弯身而立,人们称其为“观棋松”,传说此地便是广成子和赤松子经常下棋的地方。

越往前走,越如入仙境。缥缈间,几株绿树环绕处,但见两位仙人手持棋子,泰然对弈,如真似幻。身后的崖边是一棵垂立千年的松树,山下是静默迷人的弹筝湖。

在这美景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听说上仙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便不顾千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来崆峒山拜师问道。当时,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忽听外面仙童来报黄帝驾临,便留下了一局没有下完的棋。后人称之为:“亘古一盘棋,无人知胜负”。

这盘棋没有胜负,却千万年之后引来了一场争议。这几年,不少围棋界人士认为,平凉也许是围棋发源地之一。

他们的理由是,广成子是黄帝的老师,黄帝又是尧的高祖,因而广成子与赤松子对弈的故事要早于“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的故事。也就是说,平凉围棋的出现时间至少在4700年前,“弈”的产生远早于黄帝之后的尧舜时代。

要说这种论断,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平凉学者姚学礼研究考证广成子文化数十年,他认为马克思讲得好,“凡有民族的地方,都有宗教活动”。崆峒山作为公认的道源圣地,不乏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在广成族的祭祀活动中,酋长或者巫师祈天求福,用的一种黑白玉石叫“弈”,“弈”是巫师巫术中的巫器。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道教典籍记载,巫师在唱巫歌念咒语敲石扔石中,以四十粒玉块布阵祈祷神灵保佑,并奏响巫乐,跳起巫舞,朝天扔黑白玉块,以落入“巫图”中多少位置判断吉凶。

甘肃省围棋推广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平凉市围棋协会主席周为也认为,伏羲画八卦与围棋也有密切联系。

传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又经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才真正开创了华夏的文明进程。河图和洛书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以及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河图、洛书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它们和围棋颇有一些相似之处,即数字用黑白符号来区别奇偶数,黑白符号也画在线条上,说它是围棋的前身有点牵强,但它们都采用了用黑白子的简易变化来表达深奥内涵的表现手法,其中的喻义与阴阳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于围棋发源地的争论不绝于耳,不管结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世人对围棋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崇拜和热爱。

收回放飞的思绪,再看崆峒山上这处叫“棋盘岭”的地方,云锁雾绕,宛若仙境。瞻仰飘逸逼真的仙人对弈像,一股虔诚之意油然而生。仙人充满智慧的双眼,盯着眼前的黑白棋子,心中道法无穷。作为游人的你我,耳边是呼呼的山风,眼前是烟雾氤氲的胜景,又能领悟些什么呢?

03

问道祈福修禅习武

崆峒修身养性之道

作为道源圣地,崆峒山上晨钟暮鼓惊醒多少世间名利客,宝刹道观里经声佛号唤回几许苦海迷梦人。

崆峒山也是武侠名山,这里有江湖轶事,有侠骨柔情,有民族气节。

崆峒山的出名,源于著名作家金庸先生。金庸笔下的崆峒派武功高深莫测,神秘奇诡。据说,金庸发明了江湖第一神功“七伤拳”,其逻辑源于崆峒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缘于道教讲究阴阳调和、五行平谐,会有“七伤”的忌讳。

也许正因于此,金庸先生欣然应邀为崆峒山题写了八个大字: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天下功夫出少林、天下奇兵出崆峒”。崆峒派源远流长,与少林、武当、昆仑、峨眉并列为中华传统五大武术流派。在朝代更迭、外寇来袭的动荡年间,为阻击外辱,匡扶正义,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史料记载,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自称大夏国皇帝。在进攻西安、庆阳、固原时,宋军一路溃败。庆历二年二月,西夏骑兵长驱直抵平凉,破城而入,烧杀屠掠,数万人畜纷纷逃往崆峒山。

夏军尾随而至,兵围崆峒山,图谋取之,在此岌岌可危之时,崆峒山慧明院主组织领导全山僧道及民众依山布防,以险居守,与夏军骑兵抗衡并主动出击,骚扰偷袭敌军。护院武僧法淳率武艺超群的僧众,与敌军展开残酷激烈的战斗,最后夏军不敌,无奈而退。

崆峒山一战,血染山林。崆峒武术,以弱胜强,使数万蕃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荡。

如今,登临崆峒山的游人中,不少是怀揣儿时的武侠梦,来此寻找侠踪武迹的。

庆幸的是,崆峒山不会让你心有遗憾。

在塔院、中台、皇城等景点,抑或是蜿蜒山间的青石小道上,经常能听到或者看到崆峒文武学校的师生和山上的僧人、道士,为游人表演崆峒武术的声音和身影。

试想,正当游人弯腰攀登或者漫步观景时,突然看到几个身着长袍之人,或腾空飞起、掌风呼呼,或刀剑翻飞、气吞山河。是否有人心生疑虑,莫非穿越?抑或闯入武侠剧拍摄片场?

和平年代,崆峒武术只能和任何一家武术流派一样,作为一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封存于历史博物馆中。可这并不代表着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武术不仅能防身,更能强身。

特别是吸取了道家养生理念的崆峒武术,包含了拳术套路、兵器、气功、中医疗法等,更有利于普通人强健体魄,延年益寿。

家喻户晓的太极拳,相传与崆峒武术渊源颇深。

据明代赵时春编撰的《平凉府志》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名道张三丰由武当山来崆峒,在崆峒山隐居五年。传说张三丰在崆峒山雷声峰修炼过程中,受崆峒派神拳门功夫的启发,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据天地阴阳二气的原理,创建了以养生为主的内家拳——太极。

至今,崆峒派后人与武当派弟子还时常进行武学交流,以武会友。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平凉人也十分通晓养生之术。晨光晚霞中,行走在大街小巷、公园广场,经常能看到舞剑挥拳使棍的市民,这也便是他们的生活之道。

问道、祈福、禅修、避暑、养生。

这是崆峒山的全部,这又不是她的全部。

当远道而来的游人,于行色匆匆中揭开她的神秘面纱,会感到惊喜、惊讶,还是惊艳?其实,她还有千百副侧颜,值得人们细细尽览,继而识得她的崆峒真容。

启程,告别。

她矗立在云雾之中,默默看向人间,一眼就是万年。

你走了,在或熟悉或陌生的家园,心中却总有一个云雾中的山峦。

也许,还有一个声音:“我还会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