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1月1日出版的《甘肅日報》“走遍甘肅——印象隴原”欄目刊發平涼日報記者李芳芳力作《樓頭倚劍接崆峒》,宣傳推介崆峒山。

小編貼出美文,請君一覽。

樓頭倚劍接崆峒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偏安西北的平涼,有座崆峒山,山雖不高,卻因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問道廣成子而名揚海內外,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西鎮奇觀”和“道源聖地”之美譽。

有條涇河,水雖不深,然則憑《柳毅傳》和《西遊記》裏柳毅傳書與魏徵夢中斬涇河龍王的故事而流傳千古。

千百年來,涇河母親河奔流不息,滋潤和孕育着沿途的黃土以及黃土深處的人們,日漸消瘦。可雄峙西北邊陲的崆峒山,依然巍峨挺拔,秀麗多姿,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登臨覽勝,歌之誦之。

01

九宮八臺十二院

問道聖地是崆峒

從平涼城驅車,向西行駛12公里,便會看到一座雄秀奇崛的山脈,這便是聞名遐邇的崆峒山。

立於崆峒,放眼望去,向東是六朝古都西安,朝西是黃河之城蘭州,南望可以看到關中重鎮寶雞,北眺便是塞上江南銀川。這裏易守難攻、匯通三省,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要塞。

在中國的衆多名山中,崆峒山是爲數不多的一座道觀、寶剎比鄰而立,包容儒釋道三家宗教的和合之山。

俗世多紛擾,紅塵添煩憂。人們因着不同的信仰,皆願到此山求得高人指點,化解心中愁緒,因而常年信徒不斷,香火不絕。又因有着“崆峒山色天下秀,自古西來第一山”之美稱,一年四季人來人往,以求領略崆峒春夏秋冬的各色美景。

要說美,崆峒山的美在於既有西北之雄渾萬丈、氣勢奪人,又有江南之婉約秀麗、婀娜娉婷。

長久以來,國人觀念中,黃土高原腹地絕對是黃沙漫漫、駝鈴陣陣。西北深處也無疑一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滄桑悲涼。

可到過平涼的人,一見這崆峒山便無不驚呼。眼前鳥語花香、草木葳蕤、流水潺潺,分明是一派“小江南”的風貌,分明是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西北內陸的一片綠洲。

作爲國家第一批5A級景點,崆峒山不算小也不算大,不算高也不算矮。據資料記載: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峯海拔2123米,垂直高度爲667.5米。雖然,崆峒山比不上泰山、華山的高度,也不如峨眉山、武當山的名氣,可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風骨。

崆峒山是六盤山的支脈,屬於上三迭系紫紅色尖硬礫岩構成的丹霞地貌,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從山底到山巔,植物茂盛、寺觀繁多,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

自秦漢時期這裏就有了人文景觀,此後經過歷代的修建,山間道觀林立、亭臺掩映,樓堂館所、廟宇寶剎,逐漸形成了“九宮八臺十二院”中的四十二處建築羣,成爲一座聞名天下的道教名山。

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爲“崆峒十二景”:香峯鬥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臺寶塔。

近些年來,又先後新修了觀音堂、通天橋、飛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三十五處景點。整個建築羣凝重典雅,但也氣魄宏偉,在偶爾的角落處都散發着歷史的濃厚底蘊。

在崆峒山,你會於某一處略顯斑駁的牆上,看到歷史古樸而又厚重的遺珍。那一個個字,一行行詩,是李世民、司馬遷、李白等歷代遊覽過崆峒山的名人墨客,留下的千年一嘆。

“紫塞流沙北,黃圖灞水東。一朝辭俎豆,萬里逐沙蓬。河流控積石,山路遠崆峒。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據說,這是最早描寫崆峒山的詩詞,出自7歲就能寫詩的初唐大詩人駱賓王的《邊城落日》。

當在俗世中掙扎的人們來到崆峒山,循着山道拾級而上,猶如置身林海,望着環繞四周的美景,心中陰霾已放晴了大半。耳畔一道道清泉滑過石間,發出悅耳的淙淙聲,幾聲鳥兒婉轉的鳴叫加上寺廟道觀中傳來的清脆鐘聲,讓山間更加清幽,遊人內心更顯安寧。再吸一口滿山綠植釋放出來的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試問煩惱還剩幾許?

上千石階,更是鍛鍊人的耐心,磨礪人的意志。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之後,吹着山上的風,有道是神清氣爽心自寬。此時,進入寺廟、道觀,虔誠地雙手合十,閉目祈禱,“道”也許已在心中。

02

棋盤嶺上仙人對弈

黑白子間道法無窮

崆峒仙山,煙霧繚繞。這裏有美景,有歷史,也有傳說。

據記載,上古時期仙人廣成子長年居於崆峒山的混元洞修道,時常邀請仙友赤松子前來談仙論道,品茶對弈。

進入崆峒山門,沿路上天梯可到著名的黃帝問道處,再沿左側經過四海龍君殿,往前走少許路程,便到九天聖母殿,殿旁還保留着一塊古樸的青石棋盤,旁邊有一株傘形數千年古松彎身而立,人們稱其爲“觀棋松”,傳說此地便是廣成子和赤松子經常下棋的地方。

越往前走,越如入仙境。縹緲間,幾株綠樹環繞處,但見兩位仙人手持棋子,泰然對弈,如真似幻。身後的崖邊是一棵垂立千年的松樹,山下是靜默迷人的彈箏湖。

在這美景的背後還流傳着一個美麗的傳說。

上古時期,軒轅黃帝聽說上仙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便不顧千里之遙,一路風塵僕僕來崆峒山拜師問道。當時,廣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師正在對弈,忽聽外面仙童來報黃帝駕臨,便留下了一局沒有下完的棋。後人稱之爲:“亙古一盤棋,無人知勝負”。

這盤棋沒有勝負,卻千萬年之後引來了一場爭議。這幾年,不少圍棋界人士認爲,平涼也許是圍棋發源地之一。

他們的理由是,廣成子是黃帝的老師,黃帝又是堯的高祖,因而廣成子與赤松子對弈的故事要早於“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的故事。也就是說,平涼圍棋的出現時間至少在4700年前,“弈”的產生遠早於黃帝之後的堯舜時代。

要說這種論斷,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平涼學者姚學禮研究考證廣成子文化數十年,他認爲馬克思講得好,“凡有民族的地方,都有宗教活動”。崆峒山作爲公認的道源聖地,不乏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在廣成族的祭祀活動中,酋長或者巫師祈天求福,用的一種黑白玉石叫“弈”,“弈”是巫師巫術中的巫器。

他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道教典籍記載,巫師在唱巫歌唸咒語敲石扔石中,以四十粒玉塊佈陣祈禱神靈保佑,並奏響巫樂,跳起巫舞,朝天扔黑白玉塊,以落入“巫圖”中多少位置判斷吉凶。

甘肅省圍棋推廣普及委員會副主任、平涼市圍棋協會主席周爲也認爲,伏羲畫八卦與圍棋也有密切聯繫。

傳說自從盤古開天闢地,又經女媧補天、伏羲畫八卦,才真正開創了華夏的文明進程。河圖和洛書與華夏文明的起源以及易經有着密切的關係,從河圖、洛書中明顯地可以看出,它們和圍棋頗有一些相似之處,即數字用黑白符號來區別奇偶數,黑白符號也畫在線條上,說它是圍棋的前身有點牽強,但它們都採用了用黑白子的簡易變化來表達深奧內涵的表現手法,其中的喻義與陰陽之間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

關於圍棋發源地的爭論不絕於耳,不管結論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世人對圍棋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崇拜和熱愛。

收回放飛的思緒,再看崆峒山上這處叫“棋盤嶺”的地方,雲鎖霧繞,宛若仙境。瞻仰飄逸逼真的仙人對弈像,一股虔誠之意油然而生。仙人充滿智慧的雙眼,盯着眼前的黑白棋子,心中道法無窮。作爲遊人的你我,耳邊是呼呼的山風,眼前是煙霧氤氳的勝景,又能領悟些什麼呢?

03

問道祈福修禪習武

崆峒修身養性之道

作爲道源聖地,崆峒山上晨鐘暮鼓驚醒多少世間名利客,寶剎道觀裏經聲佛號喚回幾許苦海迷夢人。

崆峒山也是武俠名山,這裏有江湖軼事,有俠骨柔情,有民族氣節。

崆峒山的出名,源於著名作家金庸先生。金庸筆下的崆峒派武功高深莫測,神祕奇詭。據說,金庸發明了江湖第一神功“七傷拳”,其邏輯源於崆峒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緣於道教講究陰陽調和、五行平諧,會有“七傷”的忌諱。

也許正因於此,金庸先生欣然應邀爲崆峒山題寫了八個大字:崆峒武術,威峙西陲!

“天下功夫出少林、天下奇兵出崆峒”。崆峒派源遠流長,與少林、武當、崑崙、峨眉並列爲中華傳統五大武術流派。在朝代更迭、外寇來襲的動盪年間,爲阻擊外辱,匡扶正義,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史料記載,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自稱大夏國皇帝。在進攻西安、慶陽、固原時,宋軍一路潰敗。慶曆二年二月,西夏騎兵長驅直抵平涼,破城而入,燒殺屠掠,數萬人畜紛紛逃往崆峒山。

夏軍尾隨而至,兵圍崆峒山,圖謀取之,在此岌岌可危之時,崆峒山慧明院主組織領導全山僧道及民衆依山佈防,以險居守,與夏軍騎兵抗衡並主動出擊,騷擾偷襲敵軍。護院武僧法淳率武藝超羣的僧衆,與敵軍展開殘酷激烈的戰鬥,最後夏軍不敵,無奈而退。

崆峒山一戰,血染山林。崆峒武術,以弱勝強,使數萬蕃漢人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了保護。

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蕩。

如今,登臨崆峒山的遊人中,不少是懷揣兒時的武俠夢,來此尋找俠蹤武跡的。

慶幸的是,崆峒山不會讓你心有遺憾。

在塔院、中臺、皇城等景點,抑或是蜿蜒山間的青石小道上,經常能聽到或者看到崆峒文武學校的師生和山上的僧人、道士,爲遊人表演崆峒武術的聲音和身影。

試想,正當遊人彎腰攀登或者漫步觀景時,突然看到幾個身着長袍之人,或騰空飛起、掌風呼呼,或刀劍翻飛、氣吞山河。是否有人心生疑慮,莫非穿越?抑或闖入武俠劇拍攝片場?

和平年代,崆峒武術只能和任何一家武術流派一樣,作爲一項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封存於歷史博物館中。可這並不代表着再也沒有了“用武之地”。

武術不僅能防身,更能強身。

特別是吸取了道家養生理唸的崆峒武術,包含了拳術套路、兵器、氣功、中醫療法等,更有利於普通人強健體魄,延年益壽。

家喻戶曉的太極拳,相傳與崆峒武術淵源頗深。

據明代趙時春編撰的《平涼府志》記載:明朝成化年間,名道張三丰由武當山來崆峒,在崆峒山隱居五年。傳說張三丰在崆峒山雷聲峯修煉過程中,受崆峒派神拳門功夫的啓發,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據天地陰陽二氣的原理,創建了以養生爲主的內家拳——太極。

至今,崆峒派後人與武當派弟子還時常進行武學交流,以武會友。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平涼人也十分通曉養生之術。晨光晚霞中,行走在大街小巷、公園廣場,經常能看到舞劍揮拳使棍的市民,這也便是他們的生活之道。

問道、祈福、禪修、避暑、養生。

這是崆峒山的全部,這又不是她的全部。

當遠道而來的遊人,於行色匆匆中揭開她的神祕面紗,會感到驚喜、驚訝,還是驚豔?其實,她還有千百副側顏,值得人們細細盡覽,繼而識得她的崆峒真容。

啓程,告別。

她矗立在雲霧之中,默默看向人間,一眼就是萬年。

你走了,在或熟悉或陌生的家園,心中卻總有一個雲霧中的山巒。

也許,還有一個聲音:“我還會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