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橋。☆在20世紀初,隨着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和客流的增加,原先的木橋已不敷使用,於是在1906年將木橋汰換。而新的橋樑建設被提上議程,工部局決議建造一座新的鋼結構大橋用以容納電車和汽車的通行。

新橋由英格蘭達勒姆郡達靈頓的英商克利夫蘭橋樑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承建。新的外白渡橋於1906年8月4日正式開工,於翌年12月29日落成。1908年1月20日,工部局舉行新橋通車禮。由於全身爲鋼材質,所以被媒體稱爲“中國最堅固的橋樑”。

外灘。☆在1843年以前,這裏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爲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爲碼頭,不久這裏開設了最早的一批洋行。1846年後,許多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一幢幢商業大樓拔地而起。

蘇州河。☆吳淞江,上海內河段習稱蘇州河,古稱松江、吳江,亦名松陵江、笠澤江,原爲長江入海前最後一條支流,明代以後成爲黃浦江支流。吳淞江發源於蘇州市吳江區松陵鎮以南太湖沿岸的瓜涇口,由西向東,在外白渡橋以東匯入黃浦江,全長125公里。

吳淞江早期河流寬闊。唐代的吳淞口寬達二十里,隨後逐漸淤塞,至永樂初疏浚河道前,吳淞江僅寬150丈。目前吳淞江呈東西窄、中間由蘇州至甪直短較寬,最寬處約600至700米,上海市區段最狹窄處僅四五十米。

織補。☆織補可以概括爲仿照織物的經緯線把破的地方補好,即爲織補。織補是項技術性、專業性非常強的一個特殊工種。手工織補是利用衣服原經緯紗線按服裝組織紋路編織而成,需要和衣服組織花紋結合的天衣無縫。優點是平整,紋路銜接完美,缺點是很多面料不能精工織補,要麼紗線不能用,要麼色差太大。

採耳。☆採耳,顧名思義就是掏耳朵。起源於民間,民間的掏耳朵,工具比較簡陋,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一支竹籤,一根細棍子,就是簡單的掏耳工具。掏耳朵興起於剃頭匠,他們發明了專業的掏耳朵工具,並且發明了專業的操作手法。明末清初時,採耳開始流入民間,並融入到了傳統理髮行業。

烤紅薯。☆烤紅薯,又名烤地瓜、烤番薯,還有一個名字叫烤白玉。在農村裏,紅薯收穫後,人們把紅薯放在燒火後未燃盡的燃灰裏,用帶火星的碳灰捂蓋住紅薯,待合適時間就能把它烤軟烤熟,把皮剝掉,就可以食用了,屆時香甜可口,是一道名副其實的美味。

餛飩攤。☆上海大餛飩是一道經典的本幫菜。製作簡單,口感良好,老少皆宜。還有一樣是特別的,就是那張包餛飩的皮。這張皮是黃的,不是白的。上海灘還有這種皮子的店,以至於有人特地跑到店裏買餛飩皮。【上海生活,1930年代。資料:彼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