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扒皮、武大郎……小時候,你被人取過難聽的綽號嗎?今後,別再隨隨便便給同學起綽號了!

13日,一條新聞在網上熱傳。依據廣東省教育廳最新出臺的校園欺凌治理方案,給別人起侮辱性的綽號屬於校園欺凌。

記者看到,方案規定,欺凌按輕重程度,分一般欺凌、輕微欺凌以及嚴重欺凌,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和侮辱其人格、損壞他人財物與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貶低或者侮辱他人人格言論一樣,被界定爲輕微欺凌。學校在進行批評的同時給予懲戒,嚴重者可以給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的處分。綽號成爲很多人的童年陰影,不少重慶網友建議,取侮辱性綽號列入校園欺凌,建議在重慶推廣。

學生時代,你遭遇過難聽的綽號嗎?14日,記者採訪了多位有過“綽號”陰影的人物,回憶他們被起“綽號”的往事,那些如塵埃般的微粒,落在心靈深處,有的隨着歲月流逝早已釋然,有的卻成了永遠的陰影。

案例1

娘娘腔、假妹兒

他寧願做一個不語的“啞巴”

如今的陳勤,練得一身肌肉,身材魁梧,充滿陽剛之氣。

“以前我可不是現在這樣,那時候身材瘦小,常常被班裏的男孩欺負,連強悍點的女生都能把我打倒。”今年32歲的陳勤是某中醫院醫生。陳勤的名字,並沒有“文章”可做。陳勤說,小時候最崩潰的倒不是個子瘦小,而是自己的聲音。由小學到初中,班裏的男孩有的聲音漸漸發生了轉變。而他也不知怎的,說話的聲音不看樣子,跟女孩兒差不多。“無論是老師點名回答問題,還是跟人理論,只要我張口說話,他們都會捧腹大笑。很尷尬”,陳勤也記不起,“娘娘腔”、“假妹兒”這樣的綽號是什麼時候叫響的。不管有意無意,同學們總是會叫他的綽號,甚至忘了他本來的姓名。

“聲帶是我的痛,假妹兒這樣的叫法,也格外刺耳。加上個頭不高,又瘦。懦弱、自卑,不合羣。”陳勤說,爲了逃避綽號帶給他的灰色記憶,他寧願做一個不語的“啞巴”,沉默寡言的他,操場便成了他最愛的場所。每晚,開始瘋狂的跑步。運動量增大,瘦小的陳勤開始長肌肉。“由於長期鍛鍊,練了點肌肉,體格也不再瘦小,升了高中後,到新學校後,我才擺脫了那個綽號。”陳勤回憶,雖說沒人再叫那綽號,但卻成了揮之不去的記憶,甚至影響着自己的性格。“直到現在,我還是一個沉默的人。”

案例2

一個叫“發春”的男孩

他中學時期遭遇臉紅的尷尬

家住南岸區的張發春,如今是一名銷售經理,員工們都尊稱他“春哥”或者“發哥”,很少有人再拿他名字做“文章”了。

小時候,張發春沒覺得自己的名字有何問題。小朋友們,也從未給他取過綽號。到了中學時期,懵懵懂懂的青春期,有次課堂,當老師叫出他的名字時,同學中,有的竟開始噗嗤笑了起來。

“發春是我的名,是按照輩分取名,80後,春、華等,在農村,這樣的取名很常見。”進入青春期,這個名字變得格外敏感。課下,聽到同學們“意味深長”的呼叫“發春”二字,小張臉通紅,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

他也最擔心被點名起來回答問題,僅僅是點到這個名字,不管問題答得如何,都會讓他再次成爲笑料。爲了躲避老師的點名,課上他總是埋下腦袋,不敢與老師進行眼神交流;課下,他也不會和大家有說有笑,躲開同學,獨自去呆在某個角落,直到上課鈴響,纔回到教室座位上。

“我那時很氣,父母爲啥給我取這個名字。不過,漸漸懂事了,想來父母也無辜,他們按照輩分取名,也壓根兒沒想到這個名字有什麼不妥。”小張說,兒子出生後,他取名簡單明瞭。“至少,從現在來看,沒得什麼歧義,不過今後隨着網絡語言的發展,誰知道會不會有其他新梗出來呢。”

案例3

“我長得高,他們卻叫我武大郎”

當學生時,她從不敢挺直腰板走路

趙建武,看似男孩的名字,其實,是個女孩。標註性別的花名冊,每次點名,她高頻“中獎”。“武大郎”的這個綽號,從小學一直伴隨到大學。

“那時候,我在班裏個頭很高。幾乎是班裏女生最高的。我討厭高,因爲名字就已經特別了。高個子更容易在人羣中被盯到。”建武是來自山東的妹子,170cm的個頭,8年前大學畢業後在重慶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策劃工作。

濃眉大眼,時尚潮流,走哪兒都會穿着高跟鞋,愛打扮,這是她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我以前可不是這樣,你看我以前的照片,灰頭土臉,腰桿兒都挺不直。”建武說,自己也想不明白,爲何大家會調皮的給她取名“武大郎”,有的直呼“武大”。“或許是因爲名字有武,再加上名字很男性化,個子又這麼突出。”建武說,那時候,只要別人贊她高,她都覺得是“侮辱”,會戳痛自己,所以很不開心。大學期間,其他女孩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她從不敢穿高跟鞋子,更不要說買化妝品打扮。“只想默默的做班裏的一員,誰也不要來關注我。”大四那年,實習找工作。她開始學着室友捯飭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引來不少回頭率,人也漸漸自信起來。“雖然已經170cm了,我尤其愛上高跟,10cm也不嫌高。”建武說,對於學生時代的綽號,她也早已釋然。

同學之間,甚至師生之間取綽號,在中小學校園,其實是很普遍的現象。那麼,遇到起“綽號”的現象,老師們一般如何應對呢?

坦然分享自己的綽號

引導學生不能取“侮辱性綽號”

在二十九中,有19年的班主任經歷的謝琪七並不認爲取綽號是件事兒,當然,侮辱性綽號例外。同學之間,大多數綽號,比如“狗兒”“毛毛蟲”等,叫起來親密。當然,也難免偶爾會有綽號會傷到當事人。哪些綽號能取,哪些綽號不能取?當學生從小學進入29中,最多一個月後,謝琪七便會給學生上《行爲禮儀》這門課,課中提到的50個素質,其中有條便是——不給同學、師長取侮辱性綽號。

謝琪七在課上引導學生們,讓他們明白,善意的綽號能促進同學友誼,拉近距離。而有些惡意的綽號,卻是能帶給人傷害,甚至陰影。“龜兒、罵爹罵娘等髒話,揭人短綽號,比如明明別人個子很矮,卻直接叫短腿,矮子等傷及自尊的綽號是不能取的。”每次在《行爲禮儀》課上,他也會分享自己的綽號經歷。“我學生時代,同學們喊我謝雞雞,雞娃兒什麼的。這很善意,也很親切,沒啥。”在這門課上,他毫不含糊,很坦然的給學生分享這個綽號,同學們捧腹大笑。同學們也給他取名“謝總”,有時候是“謝腫”。

綽號要別人樂於接受

老師要在朝會或班課上引導學生

取綽號的現象,在小學生中很普遍。比如,某學生名字叫某圓圓。小夥伴們會叫他“湯圓”。雖然看似沒什麼貶義的綽號,但小女孩並不高興。

“有的綽號,聽上去沒惡意,本是拉近同學距離,讓彼此更親密。但同時也要讓對方樂於接受。”南開小學老師呂麗告訴記者,有時候,小朋友會找到她,表示對某個綽號不開心,不想讓大家那麼叫。“其實女孩兒也並不胖。湯圓這個名字聽上去很可愛,取這個綽號的同學也並沒有惡意。”呂麗說,雖然綽號沒惡意,但要對方樂於接受。每當遇到這樣的問題,呂麗會在班課或者朝會上提出來,形成一個話題,在小朋友們的討論中進行引導。

分寸感、是非觀很重要

對方的眼神、表情能表達喜惡

學生之間有綽號,有的學生還會給老師取綽號。育才中學化學老師趙鐳,體型微胖,學生們給他取的綽號有點多。“豬精”、“胖鐳”等,性格外向大方的趙鐳並不生氣,也喜歡這些綽號。“親暱,說明咱們師生沒有距離感。”趙鐳告訴記者,取綽號這樣的事情,在學生階段,其實很常見。

“學生年齡大點,會比較懂事,能掌握分寸。喊一次就能從對方眼神、表情中讀出對方是否喜歡,這個綽號會不會傷害到他們等信息。”趙鐳說,善意的親密的綽號,能增進感情;不過也有的綽號無意間會傷害感情,甚至成了學生們的童年陰影。“往往小學生由於年齡小,難掌握分寸感,有時候也沒有是非觀,看到不喜歡的人,他們會直接表達情緒,說不喜歡。而年齡大一點的孩子,頂多不和你玩,但嘴上直接說。”趙鐳說,取綽號,要把握分寸感,要讓學生有明晰的是否觀,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家長的的引導顯得格外重要。

廣東省發文:給同學起侮辱性“綽號”屬欺凌,嚴重者開除學籍。此事經報道,引來全國網友熱議,不少網友建議在重慶推廣。

全國網友熱評:

河南錦鯉本人:有時候語言暴力比肢體暴力更可怕。

番茄燉豆腐h:今天看了悲傷逆流成河。語言是利器,嘴下留情。

木小二:我開始叫小娃,後來叫小不點,後來叫二,後來叫小二,再後來叫三兒,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Ln木南:小時候,因爲胖被同學嘲笑肥婆,肥豬,死胖子•••在去廁所的路上跑幾步,就被男生笑地震了,在教室裏跳下,就被男生說樓塌了。

我是凡人24: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一個小小的所謂“玩笑”,會給別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無形的傷害,比暴力更可怕。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