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縣宣傳:

【鳳縣最有影響力的微信公衆號】:鳳縣宣傳---中共鳳縣縣委宣傳部官方微信,權威、全面、詳細、及時的發佈鳳縣新聞資訊,傳遞羣衆心聲,密切黨羣聯繫,記錄發展進程!每天奉獻美文美圖美聲音,陪你學習陪你樂關注我們妥妥的沒錯!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王立芳)從陝西省寶雞市的城區出發,沿212省道向西南方攀秦嶺而上,經“秦嶺十八彎”後到達山頂,左側山谷就是嘉陵江的發源地。繼續向西南順流而下,就進入我國北方唯一一個受到長江水系潤澤的縣域——鳳縣。時值深秋,村民們已依照舊時時令將地裏的農作物採摘完畢,不過對於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今年不同以往,農村“三變”改革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新變化。

“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充分調動農民將資產、資金和人力投入到村集體經濟中。2014年,“三變”改革在貴州省六盤水市率先落地,爲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出一條新路。在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國家領導人提及“三變”創新成果,指出通過改革創新,要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帶動貧困羣衆增收。從此,全國各地開始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三變”改革。

自去年九月份以來,鳳縣將“三變”改革定爲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議事日程,探索壯大集體經濟力量的改革道路。截至目前,已扶植培育了鄉村旅遊、光伏發電、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多個具有市場前景和開發潛力的特色產業,曾經一窮二白的村集體經濟有了可觀收益,村民們享受到改革紅利。

鄧家臺村改革縮影:創新管理模式

從鳳縣縣城出發,一路沿嘉陵江源頭溯源而上,大約經過一小時車程就到了鳳縣鳳州鎮下轄的鄧家臺村。記者一行趕到時,正趕上村民們在村裏的便民服務中心排隊登記積分。隊伍中 53歲的趙生翠給記者展示了手中的紅色小冊子,上面記載着她和老伴兒參加集體勞動的時間、時長及積分數。

自打今年4月份鄧家臺村成立村集體經濟聯合社以來,這樣排隊登分的場景就不時出現。說起這項工時積分政策,鄧家臺村黨委書記李琴的自豪感溢於言表。作爲全縣實施農村“三變”改革的試點,鄧家臺村首創了這種積分制管理辦法,用量化考評的方式激發村民參加集體勞動的熱情,大大加速了“三變”改革的進度與成效。

中國商報記者瞭解到,鄧家臺全村有360戶1340人,耕地面積2650畝,主導產業爲蘋果、花椒,輔助產業爲核桃、蔬菜種植、中草藥種植等。當地地處秦嶺腹地,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形成了種植蘋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是以前各家各戶“單打獨鬥”,果農在銷售上受制於收購商,好果品卻難以賣出好價錢。建立聯合社之後,將小而雜、小而弱的個體農戶經濟整合起來,形成規模化種植,由社員代表去跟收購商談價格,這樣一來,就由果農掌握了主動權。

截至目前,鄧家臺村的蘋果留存面積達到2113畝,花椒、核桃也有1200畝,已經有336戶1153人(其中貧困戶有32戶65人)加入了聯合社,在全縣率先實現“全民持股”變股東,也吸引了一些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回鄉就業創業。

不過在聯合社成立之初,村民們參與的積極性並不高,全村360戶村民只有六七戶願意加入,其餘大多數都持觀望態度。爲此李琴帶領兩委班子成員沒少給村民們開動員會做思想工作。“我們就跟村民們說,要想闖市場必須得抱團發展,單家獨戶肯定不行,因爲咱們人均才兩畝地。” 李琴說。經過各種宣傳培訓,村民們弄懂了‘三變’是怎麼回事,就開始有人積極拿土地入股,加入聯合社。

聯合社建成了,勞動力又成了問題。爲了調動社員參與集體勞動的積極性,聯合社給每戶村民頒發了股權證和積分手冊,在管理上採取了“一戶一冊、一人一檔、一事一記”的積分辦法,按照“按小時積分”的原則,對村民每次參加集體勞動的次數、時長進行打分,積分結果由聯合社的負責人以及村黨支部書記簽字確認,每月彙總。對於這些以勞動換來的積分,村民可以按標準折成現金到村裏的愛心超市兌換商品,也可以攢起來到年底對集體經濟收益進行分紅。

據李琴介紹,爲了彌補農業發展見效週期長的缺點,鄧家臺村兩委家帶領村民在百畝花椒園裏套種了玉米、南瓜和油牡丹,組成產業組合體。還改建了一座500平米的農副產品加工廠以及一座1000噸果品貯藏庫,建成日處理量10噸的烘乾、分選、包裝生產流水線一條。農副產品加工廠的建成,爲村裏的貧困勞動力再度增加了就業崗位。

值得一提的是,爲了進一步拓寬銷路,聯合社將“鄧家臺”三個字註冊成了商標,把“鄧家臺”作爲品牌來經營。李琴告訴記者,她的願望是讓村裏的蘋果、花椒、土蜂蜜等農副產品走出陝西,走向全國,爲村民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

鳳縣“三變”經驗:聚力產業多樣化

鄧家臺村只是鳳縣進行“三變”改革的“試驗田”之一。記者瞭解到,2017年9月,鳳縣啓動農村“三變”改革,給篩選確定的6個縣級試點村、12個鎮級試點村、17個脫貧攻堅村,各撥付50萬元、10萬元、30萬元作爲村集體入股啓動資金,扶持培育鄉村旅遊、光伏發電、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具有市場前景和開發潛力的特色產業。截至目前,全縣66個行政村都已經實現了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全覆蓋,註冊資金達到1.5億餘元。

據介紹,鳳縣在“三變”改革中摸索出“十步工作法”,即:定方案、摸家底、搭平臺、選產業、定資金、商股比、籤合同、推項目、搞分紅、抓提升,並細化30個操作流程,解決了基層“不會變”的問題。同時還結合鳳縣實際,提出股權設置指導性意見,一般設人口股、資金股、資源股。人口股即農民變股東,按確認的集體成員人數設置股份額;資金股即資金變股金,按集體經營性資產、入股資金設置股份額;資源股即資源變資產,當產業項目涉及時折價入股。

鳳縣縣委農工部的負責人將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形容成一個總公司,村裏成立的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等經營主體是掛靠在聯合社下面的子公司。入股時由聯合社將資源、資產、資金根據產業項目投資規模,給下設的子公司入股,年終收益由子公司上繳聯合社,由聯合社按照年初通過的章程或協議進行分配。

如今,在鳳縣,依靠入股分紅和進入聯合社務工獲得雙重收入的“新型農民”越來越多。聯合社、龍頭企業爲羣衆增加了就業崗位,使村民實現了就近就地務工,也激活了附屬產業,農民搖身一變成爲產業工人。

在產業發展類型上,鳳縣結合各村鎮實際探索了“三變+特色種養業”“三變+休閒農業”“三變+鄉村旅遊”“三變+田園綜合體”“三變+光伏發電”等多個方向。如新興產業發展型,村集體註冊成立環衛公司,購買環保道路清掃車,與境內公路籤訂清掃合同,年收入可達12萬元,爲全縣樹立了以環保促脫貧、促增收的典型示範;又如鄉村旅遊綜合型,建設蔬菜瓜果採摘園、開心農場樂園、休閒景觀步道、山頂觀光亭等,以鄉村旅遊促進“三變”改革發展;“三金”模式保障型則是按照資產入股掙“股金”、入社就業掙“薪金”、年底分紅掙“現金”的模式,將集體土地租賃給貧困戶,發展板藍根、銀杏、金絲皇菊等產業扶貧基地。

“三變”改革也大大加快了脫貧攻堅的步伐,據統計,鳳縣有扶貧對象3369戶9312人,其中已脫貧1631戶5411人, 40個貧困村已退出12個,今年計劃完成22個貧困村退出和2400餘人脫貧,全縣的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的12.54%降低至5.23%。

採訪最後,李琴告訴記者,自己從22歲起就在基層農村工作,二十多年來歷任婦女主任、村長和黨委書記,見證、參與了鳳縣農村的變化。她表示,“三變”改革實行以來,農村凝聚了村民、興辦了企業、做強了產業,村集體經濟得以發展壯大,正一步步靠近她“讓土地充滿希望,讓村莊開滿鮮花,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的願望。

編輯:陳蕾 校對:煊煊哥 審覈:毛忠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