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家宴开始之际,所有后宫嫔妃携带婢女齐聚,才发现不仅有一抹白,每个人的额间都会有一颗珍珠或特别点缀,两鬓分别各贴有一排珍珠,整体精致典雅,甚至皇家盛宴的所有女眷,也都是如此装扮。与盛唐妆容相比,宋代惯有的淡妆让人们记住了“三白妆”,何为“三白”。

热播大剧《清平乐》播至28集时,讲述端午将至,按惯例官家和皇后会设置一场皇家内部家宴,届时皇亲国戚都会来参加。大家有没有发现,端午节筹备时,曹皇后、苗昭仪、张才人,以及皇亲国戚,甚至婢女的装扮都不一样了:

1、 额间/鼻翼/下巴一抹白

首先是从苗昭仪的出场发现的,当时看到她的额间白花花一片,但又不是整个面部的,除了额间还有鼻翼、下巴。

因剧情没有交代,当时笔者还以为是包粽子时不小心沾上的面粉之类的东西,后续会有其他经常故事上演。

后来发现每个婢女脸上也是如此,不禁疑惑:这是什么风俗?

2、 珍珠脸上带

在家宴开始之际,所有后宫嫔妃携带婢女齐聚,才发现不仅有一抹白,每个人的额间都会有一颗珍珠或特别点缀,两鬓分别各贴有一排珍珠,整体精致典雅,甚至皇家盛宴的所有女眷,也都是如此装扮。

这深深引起了笔者好奇,难道这是宋代端午时节的特定妆容?随后笔者开启了一系列资料的调查,原来这是宋代独有的“三白珍珠妆”,下面进入科普阶段。

经历了唐代服饰的奢华艳丽,北宋初年百废待兴,统治者奉行节俭政策,为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对服饰作了极为严格而具体的法律规定。

自上而下的俭朴之风,使这一时期妇女的服饰褪去了过分华丽的色彩,较为崇尚洁净自然和清新雅致的风格。

所以宋代女子妆容以清新高雅为主,强调自然肤色及提升气质为主题。

1、珍珠花钿的由来

宋代对于花钿,样式比较少,但是很精致,宋朝妇女对花钿有着特别的喜好,除了用黑光纸剪成各种形状贴在脸上之外,甚至还将鱼腮贴在脸上,还给予一个好听的名字“鱼媚子”。一些追求时髦的妇女更是将额前,眉间贴上小珍珠作妆饰。这就是为什么皇后及嫔妃采用珍珠为花钿素材的原因了。贫民女子买不起珍珠,她们则会在面颊上贴花草、榆钱之类的天然饰品。

2、三白妆的由来

“粉,傅面者也。”宋朝女子最流行的妆粉是米粉。

女子为了突出鼻梁,也有类似今天画鼻影的做法,在鼻梁两翼画上稍深的色,鼻梁正中染白,如《宋仁宗皇后像》中的皇后、宫女就是如此的。

与盛唐妆容相比,宋代惯有的淡妆让人们记住了“三白妆”,何为“三白”?指的是额头,下巴,鼻梁这三处着重涂白,其实就是现在的高光……

只有脸部染出红晕,这种方法会让额头看上去更为宽广明亮,下巴更为饱满,鼻梁也更加高挺,就像我们现代打造面部立体感一样。

古代化妆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乍一看似乎比现代化妆简单多了,其实该有的打底、修容等一步没少喔。

由此可见,宋代的时尚美妆已经有了现代装束的雏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