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些精彩的故事

要跟大家分享

聽!他們在講述自己的故事

本欄目共12期,敬請期待!

王依依:一個“黑戶”的洗白路來自中國醫藥報00:0005:55

我今天講的故事可能更多偏向於我爲什麼選了記者這個行業。

稍微跟我有一點接觸的同事、領導都覺得我是一個性格很活潑、開朗的一個小姑娘,但只有我知道自己其實是一個挺慫的人。初入報社的時候,不管是日常工作還是出去開會、採訪,我最害怕的兩個問題就是“你多大了”,“你是學什麼專業的”——因爲我一不是對口專業畢業,二沒有工作年限撐場面。這讓會計專業畢業的我總有一種“我是黑戶”的感覺縈繞。

爲什麼要選擇一個跟你專業看起來毫無關係的職業?這是我聽過的,除了“你有對象了嗎”之外,頻率最高的問題。這大多得益於我的成長環境。

在我小學的時候,紙媒曾經是一個非常輝煌的行業,“我們家誰誰誰在報社”的優越程度可以堪比“我爸是李剛”。那個時候我爸媽都是記者,其中有一個還是在省裏最好的報紙上以自己名字開專欄的特稿記者。

最開始,我對父母的這個職業實際是非常厭煩的,他們的職業病給我的童年帶來了非常大的心理陰影。那些年每逢週末節假日,別的小朋友是開開心心的和父母約着出去玩,只有我特別痛苦地怕父母帶我出去玩。因爲每一次出門,都意味着我回家要被這兩個家長逼迫,交一篇遊記,提高一下我的作文水平。直到我媽偷偷拿我的一篇作文去給報紙投了稿,報社給我結了10塊錢稿費,我才第一次感到寫東西這個事情,還是可以偶爾堅持一下的。

王依依在採訪。

後來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夾着拼音滿是錯別字兒的信,讓我慢慢開始感受到一種類似“榜樣”的力量。信是一個偏遠山村的小姑娘給我寫的,我已經不太記得清當時具體的事情,只記得大概是我母親給他們寫了一篇報道,解決了他們的一個什麼大事兒。陸陸續續的,這種來自我父母筆下新聞裏當事人帶來的感謝讓我覺得這個職業很偉大,有大學生爲父母籌集善款的,有上訪農民工的等等等等。還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母親因爲不願意撤掉一篇涉及利益方的稿件而和領導的一次爭執,我聽到她那次據理力爭,態度強硬,堅決要把那篇新聞發出來的理由是“如果這都不算是新聞,那什麼是新聞。”

這些大約十幾年前發生的事情,我有很多已經記不清具體細節了,但是那種小時候感受到的激情、正直、正義,讓我覺得媒體人是一個非常值得敬畏的職業,所以“當一個能打動人的好記者”是我從小到大都隱隱藏在心裏的夢想。

有人問那你大學怎麼不學新聞。其實我是無辜的,我是報了傳媒這個專業的,但是可能出於“父母做什麼就不想孩子做什麼的心態”,我媽硬是給我改成了她覺得好找工作的一個熱門專業。

但這也沒有攔得住我,畢業後我還是來當了記者。

演講之前,同事領導們都說,你應該講講你寫的那篇《一隻羊的進京路》,大多數同事對我的印象可能都在那篇稿子上。但是我覺得一隻羊這篇稿子的成功上,很大程度是因爲運氣。我們單位有很多老師,很多領導,無論是在文筆還是在文章結構,整體把握上,都比我好很多很多。但是適合這種方式靈活處理的題材,少之又少,能碰到,很難。碰到了還有機會有專業的人,帶着你深入到各個方面去實際看看,挨着採訪的,更少。更不要提寫完之後我當時的部門主任胡芳老師在稿件整體上的把關,編輯老師的加工,審讀領導的審校等等… 這一篇稿子裏雖然我是署名作者的人,但是它的優秀是要尤其尤其感謝爲它付出過的每一個環節的老師們的。

如果說我一定要講一下一個記者寫稿子的故事的話,我覺得吸引我來到這個行業,讓我對這份職業至今都充滿熱情的成長經歷,纔是真的一個小“黑戶”的洗白路。這些無可替代的感受和經歷,可能纔是我刻在骨子裏的,王依依個人寫東西的感覺和風格。

記者:王依依

統籌策劃:劉爽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訂閱《中國醫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