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旅业界不断开拓“熊猫+旅游”新玩法

大熊猫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围绕着“大熊猫IP”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形成颇具规模的“大熊猫经济”。当前,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熊猫+旅游”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玩法,试图进一步释放“大熊猫IP”的巨大潜力。

熊猫品牌打造时

提到大熊猫文化推广和品牌塑造,四川省可谓是全国佼佼者。 我国最大的熊猫基地在四川省,包括卧龙、都江堰、雅安碧峰峡等三大基地。全国有大熊猫分布的六大山系----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 2019年4月15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新版宣传口号,新口号为“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其中“大”就是指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国宝大熊猫。

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两只幼崽

2019年9月25日,“熊猫星球”及熊猫基地扩建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据悉,“熊猫星球”作为成都市继续深化大熊猫系统研究,进一步发掘科研科普、文化生态功能,打造人与动物、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典范占地约为35平方公里,将延续“世界熊猫之都”理念,结合产业策划形成“1+N+X”的区域空间结构,即1大核心吸引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N大文旅休闲产品(文创演艺博览小镇、主题酒店聚集区、精品植物博览园、农业农庄景观区),X个区域基础配套设施(包括社区配套、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环境设施),创造“熊猫星球”的世界级IP。

熊猫星球规划图

大熊猫作为中国名片不仅收到地方政府重视,也受到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喜爱。文旅产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大熊猫元素的结合,各大景区也不断去发掘来自大熊猫元素。 2019年11月26日,沉浸式大熊猫教育中心“爱妞儿之家”熊猫屋设计揭幕仪式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举行。据悉,“爱妞儿之家”熊猫屋是一座单体建筑,主体建筑占地500平方米,造型以去年加入爱彼迎大家庭的成都大熊猫“爱妞儿”为原型,以“消失的像素”为核心创意,呈现出大熊猫趴在地上憨态可掬的形象。屋内设计绿色环保,设施齐备,像家一般温馨,游客可通过多媒体设施沉浸式地体验了解熊猫的前世今生。

“爱彼迎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旅行者对于生态旅游方式的认知,我们将‘爱妞儿之家’选定为中国第一个‘爱彼迎独家’项目,希望通过这一沉浸式的大熊猫科普教育体验中心与各方一道凝聚起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合力。”爱彼迎中国总裁彭韬告诉新旅界(LvJieMedia)他表示,爱彼迎作为全球领先的特色住宿和体验项目预订平台,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践行可持续旅游理念。熊猫作为成都文化、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爱彼迎倡导的可持续旅游的完美象征。未来,爱彼迎将借助自身平台优势和全球网络,为成都打造和推广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升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提供大力支持。”

四川航空:熊猫之路 连接世界

此外,“大熊猫”经过Ip打造,更是成为四川航空的品牌“代言人”。2016年9月,四川航空在“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熊猫之路”计划,将打造三大核心主线:“熊猫”国际航线、“熊猫”中转枢纽、“熊猫”主题航班 ;孵化培育两个板块:“熊猫”衍生产品、“熊猫+”跨界品牌合作。 2017年川航决定认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乳名为“珍喜”的大熊猫,随即发起“熊猫之路”首席代言征名活动,吸引众多网友参与,共收集到上千个名字,并最终命名为“三优”(英文名“3U”小名“优优”)。以认养的大熊猫“优优”为原型,川航营造话题打造网红效应,深化IP内容化营销,自主设计开发包括行李牌、眼罩、书签等10余种熊猫“优优”IP衍生产品,形成“熊猫文化”品牌战略发展之路。 萌萌哒的熊猫也入驻各大公园,各大以“熊猫”为核心的业态精彩纷呈。 2014年7月29日全球唯一存活的“大熊猫三胞胎”在长隆降生,围绕“大熊猫三胞胎”长隆集团开始启动大熊猫原创动漫IP养成计划,策划发行了一系列大电影及长篇动画作品,以该IP为主题元素的“熊猫乐园”和“熊猫酒店”也分别在2017年、2018年开业。

长隆熊猫酒店

其中,2016年大熊猫三胞胎的动漫形象“参演”了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3》,长隆集团的大熊猫IP第一次由好莱坞大片走向全球。2017年,长隆集团将原创动漫IP结合主题公园建设,在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推出了熊猫乐园和空中缆车“瞰”熊猫两大新项目,超现实还原动画片的童话世界,打通线上收看和线下实体娱乐的无缝结合。 近年来,大熊猫元素也在非遗、文创等多个领域碰撞嫁接,以“大熊猫”为原型的大大小小的品牌不断生长。它们中很多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并注入大熊猫元素,从而推出的各式各样的茶、丝巾、竹灯以及仿生智能大熊猫等产品受到游客追捧。

比如在成都的熊猫盖碗茶,被称为“讲述有温度的熊猫故事”。“熊猫”和“盖碗”都是成都的名片,熊猫偏向地域属性,是城市的窗口;而盖碗则是更偏向文化属性,是城市的内核,两者结合可谓是最具成都味儿的“熊猫IP”。熊猫经济潜力有待挖掘

熊猫经济有多火?一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像熊猫这样的中国元素走出国外,成为中外情感共融的纽带。 如好莱坞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更以“功夫”和“熊猫”来命名。其中,《功夫熊猫3》是最后一部功夫熊猫系列,最终全球票房是5亿2100万美元,美国国内1亿4300万美元,中国国内1亿5400万美元。 然则,它仅是三部曲中最低的一部。2008的《功夫熊猫1》总收入为6亿3100万美元,2011的《功夫熊猫2》总收入则超过6亿6500万美元。

《功夫熊猫》剧照

另一方面放眼国内,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仅在2015年基地接待中外游客便已接近300万人次。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熊猫经济要真正焕发活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一则,熊猫旅游的市场化、产业化应用不足。大熊猫拥有广大的热爱者支持者,而大熊猫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也拥有广阔的市场。 但当前市面上“熊猫”元素的产品,大多数千篇一律缺乏特色,质量参差不齐,产品设计不科学,体验性营销不足,游客回头率低,创意文化产品力量微小,并未真正对“熊猫”文化进行挖掘等问题日益突出。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在大熊猫文化的宣传、形象设计、品牌塑造方面,未来还需要长期、持续、重投入的培育。

都江堰熊猫小巷

二则,以“大熊猫”为核心的旅游项目开发也对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带来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栖息地作为旅游基地的旅游形式将在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的栖息地在旅游开发与发展中的一系列“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也需要及时解决。 2017年4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为2.7134万平方公里,划分为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省秦岭片区和甘肃省白水江片区,其中四川园区占地20177平方公里,甘肃园区面积2571平方公里,陕西园区4386平方公里 2019年11月11日上午,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正式挂牌,并向大熊猫国家公园太白山、长青、佛坪、周至、宁太管理分局授牌,标志着陕西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一般景区、一般公园是以旅游为主,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前提下,适当发挥国家公园生态体验和科普宣教功能,让大熊猫栖息地变成生态天堂。

泥塑熊猫

未来大熊猫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要如何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旅游要如何进行?大熊猫旅游产品如何搭建?如何彰显大熊猫文化、科研、经济价值?这或许都是留给业界的问题。

(文:新旅界 吴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