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崛起的國家

  1991的蘇聯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雖然蘇聯軍隊四處撲火,維持秩序,但在西方勢力的煽風點火甚至直接援助下,各國的獨立運動仍風起雲湧。終於,在1991年的12月25日,這個曾經令西方國家最爲害怕的聯盟解體了。

  1991年12月25日, 曾令西方恐懼的蘇聯軍隊特別是蘇聯裝甲部隊一夜之間就不存在了

  不過美國和歐洲各國在欣喜之餘,卻發現了幾個他們之前不曾發現的危機。首先就是難民問題。蘇聯解體了,那麼波羅的海沿岸的幾個小國會不會突然湧現幾十萬難民奔向歐洲?

  不過數日周之後,他們緩了一口氣。這些國家雖然經濟上十分困難,但難民問題卻並不嚴重。但有一個問題卻是令西方恐懼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蘇聯解體了,但是另一個強大的軍事國家誕生了,而且它極不穩定。

  這個國家就是烏克蘭。俄羅斯雖然也剛剛獨立,但其國民經濟以重工業和資源產業爲主,雖說這不利於其經濟健康發展,但這畢竟不令西方國家擔心了。而烏克蘭,雖然經濟上不容樂觀,但其仍保留大量軍事設施特別是核設施,換句話說,烏克蘭是一個擁有着龐大的軍事資源的不穩定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北約非常擔心,烏克蘭會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

  令人震撼的龐大軍備

  那麼烏克蘭爲什麼會一夜之間坐擁這麼多軍事設施呢?這還得從蘇聯時期說起。

  那時候,由於烏克蘭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蘇聯的許多軍用造船廠,特別是有航母建造能力的造船廠(比如近期俄羅斯無法爲其海軍旗艦“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消息轟動了全球媒體,其實這個問題自蘇聯解體就一直存在着,原因就是蘇聯時期擁有建造航母能力的造船廠全部分佈於烏克蘭,一個也沒留給俄羅斯),祕密核潛艇基地,核武器存放點,以及衆多的祕密戰略彈道導彈發射井都被建在了烏克蘭。不僅如此,蘇聯還在烏克蘭保留了大量常規部隊。

  演習中展示的蘇聯龐大的常規軍備。其相當一部分位於烏克蘭境內

  而1991年12月25日,一切都變化的太快了。蘇聯解體了,各成員國紛紛獨立,而烏克蘭就這樣坐擁了原本屬於蘇聯的衆多軍事設施以及軍事遺產。俄羅斯方面曾想“贖”回一些造船廠,然而在美國的阻撓下,加上俄羅斯也拿不出如此多的錢(解體初期俄羅斯曾一度到了賣太平洋艦隊旗艦給韓國公司當廢鐵拆以度日的窘境,其當時的國防預算情況也可想而知),這一想法才最終作罷。

  蘇聯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呢?歐洲國家曾形象地比喻,如果蘇聯軍隊第一天決定進攻歐洲,那麼第二天他們就會在柏林,第三天他們就會到達巴黎。這還是在其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而如今,不僅這些常規力量大多留在了烏克蘭,核設施也是一樣。加上烏克蘭當時的情況又極不穩定,這才引起了歐洲國家的極度恐慌。

  蘇聯許多大型造船廠都位於烏克蘭境內

  爲了阻止烏克蘭有什麼瘋狂的舉動,美俄甚至聯手對烏克蘭進行了遏制。美俄表示願意共同出資出力拆解烏克蘭的核設施,以換取西方的經濟援助。當然,烏克蘭由於經濟上捉襟見肘,也就同意了。儘管如此,美俄仍不放心。

  無奈的沒落

  不過,時間證明了烏克蘭並沒有那麼強大。解體初期,烏克蘭就曾出現空軍8架蘇-27戰鬥機叛逃俄羅斯的事件。這一下就顯示了烏克蘭軍隊的外強中乾。除此之外,由於無力負擔高額軍費,烏克蘭也放棄了保留大量常規部隊的做法。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烏克蘭的常規部隊不僅實力急劇縮水,其重要的軍事設施也都處於荒廢的狀態。在數十年的十年內,烏克蘭除了幾艘輕型護衛艦未添一艘新式戰艦,這也從側面說明烏克蘭早已無力建造大型軍艦了,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實力上。其陸軍更是雪上加霜,十幾年內烏克蘭推出的新式坦克無非是從其老舊的T-84上改進而來,而就算這樣,這些坦克也是爲了出口賺外匯用,烏克蘭沒有那麼多錢爲自家陸軍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換代。

  烏克蘭如今被廢棄的核設施

  至於核設施,那就更是悽慘了。在以一些經濟條件爲代價換取其核設施被拆解後,烏克蘭的戰略威懾力急劇下降。僅僅解體數年,烏克蘭就無力維持其龐大戰略威懾武庫了。最終,爲了換取西方的支持,烏克蘭全面放棄了核武器。

  如今的烏克蘭則完全和軍事大國扯不上關係了,不僅失去了重要的話語權,而且內部的各方勢力也都成爲了美俄的傀儡。而就算這樣,其經濟仍沒什麼起色,部分地區戰亂仍在持續。可以說,烏克蘭再也沒機會,回到那個令美俄恐懼到聯手對抗的時代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