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易经》之重,在于包罗万象,点透世人。”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我们常说“以史为镜”,读懂《易经》中的这三点,就会越努力越幸运,更可让自己活得更通透,福气绵绵不绝。

顺天应人,适时而动

《周易》有言:“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夏桀、商纣暴虐无度。商汤、周武顺乎天道,合于民心,放桀诛纣,革故鼎新,改变旧制。

天人合一,其实就是要顺天应人,顺乎天理而适应人情。

所谓顺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观规律办事,要重视存在、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循“道”守义。应人,就是要讲人性、讲人品、讲人情,就是正确的为人处事,激发人的内生动力,这样就会有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文韬武略,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了不世奇功,是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一代名相。但从“顺天应人”角度纵观其一生,诸葛亮倾尽才华,鞠躬尽瘁,也只是帮蜀汉维持了几十年光景。

分析其原因,这“时势”并不在蜀汉。当时的汉室气数已尽,所谓正统也不过是顶帽子。蜀魏百姓均已厌战,长年战争难得一时平静,此时再连年北伐,也算是逆天而行。

所以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东汉末年隐士司马徽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顺天并不是宿命论,不是听天由命,而是要顺天道,懂借势,顺势而为;正道而行,唯善唯德,以得地利;顺应人心,可以利己但不能损人,经营好人脉,做顺应人心的的事,以得人和。

惶惶大势,顺之者事半功倍;世道人心,应乎者方能成事。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周易》有言:“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正位,就是摆正自已的位置,坐得稳,坐得正。凝命,“凝”就是凝聚精神,发掘智慧。“命”,就是人的命运。

所以,“正位凝命”意思是说,君子应当摆正自已的位置,端正而稳重,凝聚精神,发掘智慧,以此来完成自已的人生使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长短经·反经》里,讲了孔子与子路之间的一件事。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长官,鲁国的卿大夫季氏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由子路主管这件事。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子路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乃至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

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铁锅给砸破。

子路气坏了,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先生天天教我们要做好人好事,推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却让子贡来捣乱。您这是嫉妒我行仁义吗?”

孔子却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天子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能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人,就爱自己的家人。仁义之举当然是好事,但是超过了范围的仁义,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威。对你自己,对大家、对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晓得自己的本分,摆正自己的位置,也要恰到好处。

在哪个位置想哪个位置的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越矩,安住自己的心,庄重自己的使命,集中精神,摒除杂念,应对好眼前的每项挑战,就会无往而不利。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此处的“自”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

“自天佑之”是告诉我们,自己努力,“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自助者”。

当所有江东文臣们抱头鼠窜,纷纷请降时,是周瑜一语定乾坤,西联刘备,北拒曹操。献连环,施苦肉,使反间,用诈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秋神话。

梁启超在解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说:“亁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人之生世,犹舟之航行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做人,也应像天道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在困难面前,不要等待别人的援助,要自己想办法克服,挺过去。其实,当一个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帮助都已被切断之后,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


主播:小花

80后小学教师,朗读爱好者。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