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模特業的真正的轉折發生在1983年4月,時裝表演隊到北京,在全國五省市服裝鞋帽展銷會上登臺,隊員在臺上演出穿的衣服就放在旁邊的櫃檯銷售,幾十車衣服,三天內一售而空。上世紀90年代,上海時裝公司時裝表演隊演員們走上T臺。

T臺、燈光、音樂、身着各色服飾的模特……爲期一週的2019秋冬上海時裝週近日落幕。先來考考你的眼力,看下面這張圖,一位中國女孩在T臺走秀,猜猜這張照片是哪個時期拍攝的?


中國模特的浪潮時代:從被人唾棄到國際T臺



圖中的模特名叫彭莉,這張照片拍攝於28年前的今天——1991年4月11日,中國首屆百名模特時裝展示會在北京舉行。彭莉曾在意大利舉行的“1988年國際今日新模特大賽”上奪冠,成爲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國際模特大賽冠軍。

彭莉是北京人,曾在北京香格里拉飯店當服務員,1987年,身高1米75的她進入北京時裝模特隊成爲專業模特。1988年11月,時任《中國青年報》記者劉佔崑邀請剛剛在意大利奪冠的彭莉在天安門金水橋前拍攝了一組照片,其中一張還被選爲“北京國際新聞攝影周”紀念畫冊的封面。據劉佔崑講述,爲了避免混亂,真正的拍攝時間只有15分鐘。


中國模特的浪潮時代:從被人唾棄到國際T臺



照片上,有不少圍觀的市民。有評論認爲,圍觀者的臉上有驚奇、扭捏,或許也有憧憬,強烈的反差反映了那個年代模特這個職業的處境——從受人唾棄到逐漸接受。

這還要從1979年說起,當時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將時裝發佈會開到了北京和上海,將“時裝模特”的概念引入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當金髮女郎在T臺上撩動長裙,臺下觀衆竟不約而同地向後仰身,有記者描述說:“像在躲避着一種近在咫尺的衝擊波。”

1980年,新中國第一支時裝表演隊上海時裝表演隊成立(由12女7男組成)。當時的定位是“時裝演員”,承擔“商品促銷”爲主的“演出任務”。徐萍說:“被選入時裝表演隊之前,我在上海遠東鈕釦廠從事質檢工作。和我一起被選進去的,全都是上海服裝公司下屬工廠的工人。”


中國模特的浪潮時代:從被人唾棄到國際T臺

新中國第一支時裝表演隊演員徐萍,攝於1985年



新事物的誕生總是會經歷阻礙。1981年,這支時裝表演隊首演,被當時的觀衆冠以“奇裝異服加美女”的標籤,不被社會所接納,不少觀衆認爲,“暴露太多,簡直有失體統。”

除了觀衆的非議,時裝表演隊隊員的父母們也無法接受,覺得這是“喫青春飯”“要學壞的”。徐萍說:“父親說我不應該穿這種坦胸露背的衣服,他說我還年輕,如果踏錯了這一步,今後怎麼在社會上做人?”對外界而言,“模特”是個被長輩們唾棄的隱祕稱謂,從事這一職業的女孩被視爲“不正經”的女人。

中國模特業的真正的轉折發生在1983年4月,時裝表演隊到北京,在全國五省市服裝鞋帽展銷會上登臺,隊員在臺上演出穿的衣服就放在旁邊的櫃檯銷售,幾十車衣服,三天內一售而空。5月,時裝表演隊應邀前往中南海演出。同一年,他們的演出還受到了《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的肯定,稱其“華而不豔,美而不俗”。美聯社、加拿大廣播公司等海外媒體也給予了關注。

1984年,根據時裝表演隊故事改編的電影《黑蜻蜓》上映了,進一步擴大了知名度。人們的審美水平提高,對新鮮事物渴求,當年看演出時覺得“這哪裏穿得出去”的人們,開始排隊搶購新潮的服飾。時裝表演隊也開始走出國門,先後在日本、美國等國T臺上展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着裝變化。


中國模特的浪潮時代:從被人唾棄到國際T臺

上世紀90年代,上海時裝公司時裝表演隊演員們走上T臺





2012年,劉佔崑發微博稱,在活動上巧遇彭莉,“她淡出了時尚圈……她對我說:‘等我女兒明年順利考上大學,我就能輕鬆點了’。”


中國模特的浪潮時代:從被人唾棄到國際T臺

2016年,彭莉出席活動並走秀




模特行業的主角不只是女性。貢海濱這位最早被皮爾·卡丹挖掘的中國男模,曾是染坊工人,還曾拍過電影。後來,胡東、胡兵、李學慶、趙磊等男模開始嶄露頭角。有分析認爲,中國模特業的發展見證了中國人穿衣戴帽的歷史,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歷程。


編輯:戰星岑

綜合:央視財經、上觀新聞、《新民晚報》、BoF時裝商業評論、中國服裝網、《中國攝影報》、文匯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