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書劍飄香

整個邊境對越自衛反擊戰,可分爲兩個時期:第一個階段,1979年的全線大規模出擊作戰,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大進大退,以殲滅戰和擊潰戰爲主,我軍打得遠,打得狠,最遠打下了涼山,把越軍打得潰不成軍,當越軍反應過來,我軍已經撤退回師了。

據曾任14軍軍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何其宗說,1979年邊境之戰時,雲南文山麻栗坡邊境的戰略地帶老山,其主峯在我軍的掌控中。

等我軍一撤,越軍就趁機佔領了老山主峯,然後就大肆宣傳勝利。對越自衛反擊戰進入第二個階段,圍繞老山的輪戰。

老山作戰,從1984年一直到1989年才結束,先後有昆明、南京、濟南、蘭州、北京、成都共6大軍區部隊輪戰。

主要圍繞老山主峯及周邊的者陰山、八里河東山,以防禦戰爲主,輪戰期間,我各輪戰部隊相繼開展外局部進攻戰,號稱“拔點作戰”,以戰術目標占領山頭、殺傷越軍爲主。

這次戰鬥,曠日持久。越軍與我互有攻守。特別是在我軍攻下老山之後,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軍,這時野心很大,也不甘束手就擒,幾次組織大的進攻戰,發誓要奪回邊境的戰略要點老山。

不過,在經過數個回合的大較量後,越南人終於服輸了。其中, 最激烈、最殘酷的一戰,就是1984年的“7.12”之戰,也稱“松毛嶺大戰”,越軍一戰就被打死了三千多,這一戰,徹底打掉了越軍的底氣和士氣,662.6方向的松毛嶺,也成爲越軍的“傷心嶺”。

當時越軍經過了十分嚴密的組織,出動了1萬左右的兵力,在炮火的掩護下,向解放軍昆明軍區部隊在老山一線的防禦陣地發動了加強師級的猛烈反撲。

這場戰鬥一連持續了近14個多小時,最終以我軍的勝利而告終,越軍大大的傷了自己的元氣,最終導致了近5個月不能重新組織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越軍爲何要發動這樣一次傷亡慘重的大規模反撲呢?

從戰略上來看的話,越軍的高層對我軍發動了老山或者陰山戰役已經有所預判認爲中方佔領了邊境一線制高點的意圖明顯,就是想要奪回戰略主動權,從而掌握了軍事行動的節奏,長期的威脅越北邊境的穩定,以此支援南方柬泰大戰。

對於我軍的行動規模,越方判斷僅限於國際局勢和軍事因素,中方在北部的邊境地區動用了軍力規模不會太大,主要就是爲了製造局部的流血傷口,老山和陰山就是重點地區,以此來牽制越軍,但是如果是政治上有需要的話,那戰爭的規模就可能會升級,這是必須要進行防範的。

而從軍事地理上來看的話,老山或者是陰山失守,尤其丟失了老山的陣地後,使得清水地區門戶洞開,同時還威脅了通向河江和扣林山邊境的兩條戰略公路,而如果是任由中國的軍隊佔據有利的態勢的話,一旦戰爭規模升級,那麼河宣省省會河江市便成爲了下一個目標。

1979年高平,諒山以及老街等地區失陷的悲劇也可能會重演,這在內憂外患加劇的現實中,是越方無法承受的,因此與其一直被中國的軍隊牽着鼻子走,持續的付出代價,還不如反戈一擊,在邊境地區解決問題,將自己失去的主動權再奪回來。

而通過戰術層面上的說,越南的國力,軍力都十分有限,不可能在邊境全線出擊,既然中方採取了以局部“放血”贏得全局主動的方針,那麼越軍也可以如法炮製,將作戰的行動限制在局部地區,反牽制中方,以此破壞既定的戰略。

而兩山中老山地區的軍事價值更大一些,那就將軍力集中於此,精心準備,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反攻,即使是付出了比較大的傷亡代價也是在所不惜的,務必要奪回老山,重新掌握邊境地區的主動權。

具體到老山地區的態勢,中國的軍隊分佈在老山,662.6高地,那拉以及八里河東山的東西一線狹長的陣地中,與越軍陣地緊貼,縱深不足,後勤不利,易攻難守。

特別是在那拉地區,態勢突出,受到越軍佔據的小青山,漢揚高地兩翼俯控,活動困難,一旦被突破就十分危險,只能是撤回到邊境,這樣的一個戰區形勢特點,就決定了越軍比較主動,容易進攻,首先從那拉中間突破,然後逐點擴展戰果,從而一直向老山的主峯推進。

正是越軍通過以上的判斷,越軍的總參謀部和第二軍區高官密聚河江,而且還有蘇聯的軍事顧問團團長,也對戰場反撲行動積極的籌劃,反覆的進行論證,最終制定出來了一個大規模的作戰計劃,其中代號爲“MB-84”計劃。

於是,越軍以第二軍區爲主,從其他軍區抽調精銳的部隊協助,集結了十餘個團兵力,周密準備,精心策劃,在老山地區實施了自殺式的一次大搏擊。

結果,傷亡慘重,賠了夫人又折兵,從此,基本上是一蹶不振,越軍嚐到了狂妄自大的滋味,也爲他們的反華行動,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