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红海行动》之前,提起张译,很多人都会说:“实力派、演技派,可惜长得不好看。一次,话剧团去西安演出,导演喝了点酒,搂着张译说:“你们这拨孩子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你了。


01
《红海行动》彻底火爆了。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遍地营销,在春节这个阖家欢乐的节日里,这部战争片以22亿的高票房拔得头筹,以豆瓣8.5分获得春节档最高口碑。
就在上映之初,媒体还在定性它为“相当血腥、儿童不宜”。
而现在,全国观众都在讲:“谁说过年不能看打仗?”
看过片子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蛟龙突击队”的队长杨锐(张译饰),一句“我想把所有人质都救出来”让多少人振奋而欣慰?
他永远沉着冷静,运筹帷幄,即使队伍处于绝对劣势中,依然坚定果敢,拥有让人安心的力量。
在《红海行动》之前,提起张译,很多人都会说:“实力派、演技派,可惜长得不好看。”
看完《红海》后,却有一大群迷妹在网上喊:“张译太帅了!我要给他生孩子!”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整容般的演技吧。
张译长得不好看,尤其是在鲜肉辈出的娱乐圈;这个圈里不好看的演员有很多,依然能火遍全国,可张译又“不够丑”,没法让人一眼就记住;换句话说,这叫“长得没有特色”。
现年40岁的他,算得上是大器晚成。
02
这年头,长得好看确实是能当饭吃的。
一个流量小鲜肉演得不那么差了,营销号铺天盖地地吹嘘“演技炸裂”,可张译演得那么好,却很少有人说他演技炸裂,我们甚至会忘记赞美,似乎他理应如此。
业内人评价实力派演员,总会说:“他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可没有人生来就是演员。
小时候的张译从来都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孩子,相反,因为母亲的心脏不太好,听不得太嘈杂的声音,张译在家里连大声说话都要小心翼翼。
他说,他最喜欢坐在地板上玩玩具,“四周寂静无声,唯有钟声滴答滴答,一声又一声,从旭日到暮色,由清晨至黄昏,点缀了整段时光。”
也许是过于安静的童年,让他对声音极度敏感,甚至产生了当播音员的念头。
高二时,他悄悄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招生考试,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他,竟然拿到了专业第一!
他兴奋得想大叫,可惜,因为高中还没毕业,他没能被录取。
第二年,他再度报考,高考三个志愿全都填了北京广播学院,成绩出来,还是专业第一!
他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却迟迟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
打听了才晓得,那年北广在黑龙江只有两个招生名额,给了有加分的少数民族同学。
连续两年第一名又怎样?他还是落榜了,居委会给他送来了“待业青年资格证”,他蒙在被子里痛哭。
后来,为了混口饭吃,他考进了哈尔滨话剧院,阴差阳错做起了话剧演员。
半年后,恰逢北京战友话剧团学员班招生,张译来到北京,进了文工团,穿起了军装。
03
那时他正满20,青春芳华、意气风发,可部队领导却不认可他的演出,觉得他长了一张驴脸,不符合大众审美。
那个时候流行的,是陆毅那样浓眉大眼的阳光小生。
没戏可演,张译只能去做会议记录员。
当时电脑还不普及,部队每天开会的材料全部由张译手写。
写公文也是个不错的差事,他甚至因此被提干,当上了政治处干事。
领导跟他说:“小张,反正你也演不了戏,不如转文职吧。”
张译不同意,他打电话向父母诉苦,父亲却在半月后给他寄来两本《实用公文》和《公文写作技巧》。
张译早期龙套照片
他很憋屈,心里窝着一团火,他处去跑龙套,寻找演出机会。
场记、剧务、编剧,跑腿、龙套···他什么都干,什么苦都吃,却因为这张脸,始终得不到一个机会。
一次,话剧团去西安演出,导演喝了点酒,搂着张译说:“你们这拨孩子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你了…但是,你不能再演戏了,你演戏就是个死啊!”
“再演戏就是个死?”
不,他不信这个邪。
2006年,他得到在《乔家大院》里演一个小配角的机会,虽然戏份很少,但依然无比用心,甚至整页整页地记笔记做功课,只为演出人物的精髓。
导演胡玫注意到了他的刻苦,休息时与他闲聊,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张译说:“27。”
胡玫叹了口气:“你记着,男演员28岁再不出来,您就洗洗睡吧。”
这句话无异于给他的演艺生涯判了死刑。
好在,这一回,命运终于不再捉弄他了。
28岁那年,张译演了《士兵突击》里的班长史今。
这部堪称中国电视剧里程碑式的角色,火了一个国民演员王宝强,也让张译终于走入大众视野。
但这个机会不是天上掉的馅饼,为了演这部戏,他给导演写了足足三千字的自荐信,才拿到这个男三号。
04
沉寂多年,终于有了点儿关注度,戏约接踵而来,《军刀》、《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枪声背后》、《兵团岁月》···
也许是部队出身的缘故,他扮演的角色几乎清一色都是军人。
军队,让他从一个对前途迷茫的待业青年成长为铮铮男儿;饰演军人,让他从人生低谷攀上事业高峰。
张译心里很高兴,但他一点儿也不敢膨胀。
“谁膨胀了,谁的艺术生命也就到头了。”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总是演军旅题材的,戏路受限,自己永远不可能提高。
总不能因为当过10年兵,就演一辈子军人啊!
于是,从2011年开始,他有意识地不再去触碰这类题材,反而在《北京爱情故事》、《温州一家人》、《辣妈正传》等都市剧里寻找不同类型的突破。
尽管依然是演着名不见经传的配角,他的心态却比之前要平和了许多,没有戏接的时候,写写文章看看书,在家里种花养猫,活得像个修道士。
张译在话剧团当了多年的记录员,文笔自然好,于是出了本书叫《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当然,他自己是很靠谱的演员。
平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知乎答题,内容也千奇百怪,比如:
聊聊演员的呕吐物,让好多人看了以后不敢喝八宝粥了。
分享自己在剧组耍大刀的事儿,也是个逗比。
还会搜自己的名字,一本正经地给自己洗白
去非洲拍《红海行动》,最大的收获是种菜,虽然最后的收成还不够吃顿火锅。
而他回答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关于猫的。
翻翻他的微博,头像就是一只猫。
平时发得最多的也是猫。
工作也要和猫在一起。
被问到“猫奴”这个外号,他竟然笑说:“猫教会了我演戏”。
比如说有一个地方有声音,猫听见了,如果声音特别大它会有一种惊恐,声音小它会懒懒看一眼就过去了。
如果别人突然叫你,演出来假的是这样的
演出来真的是这样的
凭借从猫身上学出来的“野路子”,他竟然捧回金鸡奖、白玉兰奖等多个奖项。
05
张译的生活悠然自得,活得像个退休老大爷,可演戏的基本功一点也不落下。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香港、台湾的演员,在内地演了十几年戏依然操着惨不忍睹的普通话。
而张译却能真正做到演什么戏说什么话。
《我的团长我的团》
在《士兵突击》里,他用东北腔演东北来的班长史今;
《生死线》里,他演从小在欧洲长大的海龟何莫修,自创欧式普通话;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他为了演北京知识分子孟烦了,专门练就一嘴京片子;
《山河故人》里,他演一个山西煤老板,满嘴醋味说得比山西人还地道···
很多演员都会让观众明确地记得,他是东北人、他是四川人、他是老北京人···
可很少有观众知道,张译居然是黑龙江人。
06
《红海行动》让张译再一次“翻红”,这是他时隔7年,再次出演军人角色。
他用教科书般的演技,演绎了一个傲骨铮铮的铁血硬汉,把中国海军的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同剧组的演员杜江却说:“译哥和影片里的角色完全不一样,在剧组很安静,喜欢读书,没事儿就在院子里种菜!”
一个成天只知道看书撸猫种菜的佛系演员,应当是温和得没有一点锋芒吧?
可一穿上军装,他立刻就变了,整个人锋芒毕露,像一把随时准备出鞘的匕首,40岁的他,依然有着20岁时的头角峥嵘。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和队员们一起接受特种训练,真刀真枪地参与爆破场景,甚至摔断了一条腿。
“摔倒之后我右腿补位,踩到了左脚踝。我听见了非常清脆的爆裂声,我把自己踩骨折了 ……”
为了不拖累拍摄进度,他甚至拒绝动手术,只因为打了石膏后没法穿陆战靴。
在医院待了一夜,第二天他就坐着轮椅回到了剧组,该跑跑,该跳跳,连替身都不用。
事实上,《红海行动》里有很多镜头,都是他坐在轮椅上完成的。
有人问他在那样的情况下拍戏是什么感受,他笑道:“塞牙!风把沙子都吹到牙缝里了。”
06
如今的张译,依然谈不上大红大紫,去年的《鸡毛飞上天》让观众把他的演技也夸上了天,可他仍旧拒绝真人秀、拒绝离闪光灯太近。
一部足以记入中国电影史的《红海行动》,也并没有对他的生活产生多大改变。
在坎坷中沉浮多年,他用实力向全世界展示了魅力,再也没有人会因为外貌而质疑他的实力。与其说他拥有整容般的演技,不如说,胸怀宝藏的人,怎会受限于皮囊?
张译,一个真正的演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