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个月笔者连续写了四篇郭淮与四篇吕布,然而这两个人可说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还没有讲完。不过写得太久稍感单调,我们今天暂且换一位主人公,讲讲其他三国历史人物。
熟悉笔者文章的朋友们会发现,我是大致按照人物在历史上的活跃时间先后来决定写作顺序。目前魏国将领已经写到中后期,随着司马懿掌权时代的到来,著名的“淮南三叛”是不可不提的大事件。在之前郭淮篇中笔者就提到这件事,那么本期我们来看看,“淮南三叛”的第一叛的策划者,王凌是个怎样的人。
王凌重大事件之一——出身名门
王凌(172-251),字彦云,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在名将云集的曹魏王凌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提起他的叔父可谓无人不知,那便是诛杀董卓的主谋,王允王司徒。如今网络上倒是有个更火的王司徒王朗,不过论起对汉末三国历史走向的影响力,王允无疑比王朗大许多。
尽管王允在诛杀董卓后因为昏招连出迅速败亡,但其巨大的政治光环成为王凌宝贵的无形财富。王允本家在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后全部被害,王凌与其兄长王晨侥幸趁乱逃出城外,跑回太原老家。
《三国志·王凌传》载:淩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
《三国志》原文中皆写作“王淩”,如今通常为“王凌”,应是古书常见的异体字原因,不过指的都是同一个人。为行文方便,笔者统一使用后者。
王允刺杀董卓,做到了坐拥精兵强将的关东诸侯们谁也没做到的事情,即便后来犯了不少严重错误甚至丢掉性命,但诛杀国贼的盖世功勋不可磨灭。加上王允本家被灭,这股政治遗产便被王凌继承。后来王凌被举为孝廉,担任发干县长。这成为王凌真正步入仕途的起点,也是王凌的幸运之处。
为何说王凌幸运呢?因为发干县位于兖州东郡,是曹操的起家之地。能够从一开始就为曹操效力,当然要比后续投降、被兼并地方的人少走了许多弯路。
考虑到李傕、郭汜等人把持朝廷好几年,这期间王凌不可能被批准为孝廉,而王凌最早可能被举为孝廉应为汉献帝东归洛阳的建安元年(196)。这时曹操已经是跨有兖、豫二州的大军阀了,并且很快将汉献帝迎到许昌。而曹操从此可以方便地借朝廷名义招揽人才,所以王凌来到曹操地盘做县长也许并非巧合。
王凌重大事件之二——因公遭髠刑,曹操特赦
王凌在曹魏中后期政坛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性与知名度比起来不成正比。但我换个表述方式,此人的势力在曹爽倒台后,仅次于司马懿,您心里大概就有数了。这么重要的实力派人物,怎能没点奇闻轶事呢?当然有。
裴松之注引《魏略》载:淩为长,遇事,髠刑五岁,当道埽除。时太祖车过,问此何徒,左右以状对。太祖曰;“此子师兄子也,所坐亦公耳。”于是主者选为骁骑主簿。
这段史料说的是王凌做发干县长时,因为某件事触犯刑律,被判以“髠刑五岁”。髠刑是剃去犯人的头发和胡须,这是古代一种很严重的羞辱;五岁指的是五年有期徒刑,且需要从事指定的工作五年,具体来说,王凌需要以光头状态扫五年大街。
如果王凌真这样虚度五年,别说仕途,可能整个人都会在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崩溃。不过幸运的是有一天曹操乘车路过,见到一个光头青年在扫大街,好像又有点眼熟,于是问左右这是何人。得知是王凌,曹操感叹道:“这不是子师(王允的字)老哥的侄子吗,怎么能如此羞辱呢?我听说他犯罪也是因为公事啊。”
曹操虽然没有往下说,但下属察言观色,赶紧把王凌无罪释放,并且推荐其做了骁骑主簿。骁骑校尉您一定听过,主簿更是常见官职,可这骁骑主簿是什么意思呢?
正史上有记载的骁骑校尉只有曹操一人,不过那是董卓所封,而曹操很快就逃出京城。曹操把自己曾担任过的官职赐给别人也很正常,只是因为汉末诸侯混战时期制度崩坏严重,史料缺失严重,所以没有留下担任此官职人物的姓名。但可以肯定的是能接受曹操曾担任过的职位,地位一定非常高。
王凌摇身一变,从光头囚犯再次跻身要职,成为这位骁骑校尉的重要助手。只不过笔者怀疑《魏略》的记载存在春秋笔法,曹操碰巧路过,王凌碰巧在扫大街,曹操还碰巧心血来潮问此人是谁,然后吩咐属下赶紧放人。怎么看王凌这种名门之后因罪受罚,曹操不可能不知情,笔者认为,这种巧合只是曹操碍于严明法纪,必须治王凌的罪,所以退而求其次先处罚,等风头过了热点消退,再假装巧合予以释放,否则不可能刚刚释放就予以提拔。
很快王凌又升迁为中山太守,由于政绩突出,被曹操征召为丞相掾属,成为丞相府智囊团的一员。
王凌重大事件之三——洞口之战,拜将封侯
从上面的记载中,似乎看不出王凌的才能有多出类拔萃,但却能被曹操重视,必有原因。众所周知曹操麾下的名士中存在着一个非常著名的颍川名士团体,包括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一批大名士。其实在人才济济的曹操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并州名士团体,而且这个团体虽然不如颍川名士星光熠熠,但对后续历史走向产生的影响更大。
并州名士一派除王凌外,还有贾逵、郭淮,以及出身紧邻并州的河内郡司马家族,王凌与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关系密切。这些人活跃时期比颍川名士们要稍晚,但并州名士们家族根基比颍川名士更加深厚,当他们纷纷崛起时,正逢三国局势已形成,各大名门望族重新取代乱世发迹的寒门子弟占据主导地位。王凌作为顶着王允光环的名门之后,天然成为一批人围绕的中心。这种巨大的名望也是“淮南三叛”率先由他发起的重要因素,不过此乃后话,咱们还是先按时间顺序聊聊王凌的战功。毕竟这个系列叫“三国良将”,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怎么能叫良将呢。
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拜王凌为散骑常侍,旋即出任兖州刺史。
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载:(曹丕)诏曰:“…今便以参散骑之选,方使少在吾门下知指归,便大用之矣。天下之士,欲使皆先历散骑,然后出据州郡,是吾本意也。”
散骑常侍是曹丕改革东汉吏制而创设的官职,根据上面的史料,可以得知担任该职务的人都是曹丕眼中的潜力股,属于重点观察培养的人才。这也不奇怪,毕竟曹丕上位不仅是改朝换代,而且也面临着曹操时代的老臣逐渐凋零,需要大批人才帮助曹丕治理魏国江山。所以,王凌在曹丕时代更加受到重用。
黄初三年(222),曹丕三路大军齐发伐吴。王凌跟随东路军主帅征东大将军曹休进军广陵,并与张辽、臧霸一同作为先头部队行军至长江北岸。东吴则以前将军吕范为主将,带领徐盛、全琮、孙韶等大将与魏军隔江对峙。
十一月的某一天,夜里狂风骤起,把许多吴军船只吹到北岸。在之前的张辽、臧霸等篇章中对此战已有详细描述,而王凌的表现也异常勇猛。
《三国志·王凌传》载: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淩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
由于曹休为东路军统帅,而张辽、臧霸为两大副将,根据相关史料,王凌应该是跟随张辽作战的从属部队。尽管王凌出身世家大族,又长期担任文职,但此战表现得非常英勇,斩获颇丰,获得曹丕的青睐,战后得以封侯拜将,并调任青州刺史。由此王凌的军事才能得到展露,开始在军队中扎下根基。
青州大体包括今天的山东省大部,所以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与当今东南沿海航路繁忙不同,在三国时期青州才是海上交通最发达的地区。因为青州原为齐国,经济最为发达,而且岛屿众多,更重要的是青州与辽东隔海相望,给许多海盗、叛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
王凌赴任青州刺史,布政施教,赏善罚恶,使得青州气象焕然一新,很多趁曹操去世时就不听号令的地方豪强纷纷受到惩治。因此王凌得到青州百姓的交口称赞,王凌的名声越来越响。
本期为大家介绍王凌在曹操、曹丕时代的主要事迹。虽然王凌起初得到曹操任用的主要因素是其叔父王允的巨大影响力,但王凌并未辱没家族名声,反而在文武两方面都展示出相当的能力。如果说曹操时代的王凌刚刚崭露头角,那么曹丕时代的王凌则风头正劲,名声、地位、权力都在不断增加。至于王凌如何发展成司马懿最大对手,最终导致“淮南三叛”第一叛的爆发,下期会专门来探讨这一话题。
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