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台剧十分引人注目,不同于以往的爱情偶像剧,它探讨的是犯罪事件背后潜藏的复杂人性,豆瓣评分高达9.5分。剧名与剧情一样发人深省——《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口碑炸裂,据说已经提前预定台湾的年度最佳华语片奖,此剧也是女星贾静雯十五年后再次回归荧幕的作品,她称自己之所以答应出演,也是被剧本深深打动。

《我们与恶的距离》围绕着一桩“无差别杀人案”展开。所谓“无差别杀人”,就是杀人者和被害人之间并没有仇怨,杀人者只是因为个人原因,把情绪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是一种随机起意、见谁杀谁的可怕行为。

剧中的罪犯是一名叫李晓明的学生,他在电影院开枪杀了9人,并造成21人受伤,最高法院对李晓明判处死刑,但死刑却并不足以平复民愤,民众甚至失去了等待审判的耐心,恨不得让罪犯立即就地正法。

不过,本剧的焦点并不是凶手本人,也不是作案经过,它关注的是事发后案件的受害者家属、罪犯家属、审判者、辩护者等人的不同态度和表现,以及他们在之后的不同境遇,一反传统故事的叙事窠臼,也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与“恶”的距离。

那么,我们与恶的距离远吗?本剧给出的答案是:不远,而且很近,这样的恶就像一颗隐形的炸弹,不知道此刻埋伏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这让我想起一件最骇人听闻的事件,就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韩国。一个叫禹范坤的韩国警察,因为一只苍蝇,在八小时内血洗五个村庄。起因不过是因为他睡觉时,一只苍蝇落在了他的胸口上,而他的女朋友下意识地拍死了苍蝇。

他认为女友故意吵醒他,于是出去喝得烂醉,然后回家对女朋友施加家暴,谁来劝架就打谁。就这样他还不解气,跑到任职的警察局拿了两把卡宾枪、180发子弹和手榴弹,见人就杀。八小时之内一共杀死了五十六人,这场杀戮让附近几个村庄陷入了长时间的悲痛和惊恐。

没有谁能想到一只小小的苍蝇能引发这么大的悲剧,我们无法去寻找一个变态的杀人理由,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哪一个点会引爆他们,抑或说,真正的变态杀人是没有理由的,人们能做的似乎只有远离。

近年来,社会上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陈翔六点半》的女艺人腿腿,和男朋友去医院看病人,一个醉汉撞了他们,不但不道歉,还出言不逊,他们回了两句嘴,结果醉汉拔出刀刺向女艺人。

还有最近受到万众瞩目的吴谢宇弑母案。心理学家试图从心理上分析他的杀人动机,认为他或许具有双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无论他之前多么完美、自律,也不管学霸的标签曾经给他披上怎样的光环,在他痛下杀手的那一刻,就已经站到了社会的对立面,成为一个令人唾弃的阶下囚。

也许是因为这些案件的恶性程度高,所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反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其实也能反映出社会日益加重的戾气。

比如最常见的路怒症。当我们开车正常行驶在路上,有时候就会被后面的车突然别过来,对方还会甩出一句“国骂”,要么是车速稍微慢了点,后车的喇叭就被按得震天响。

又比如在餐厅吃饭。有只是使因为不小心碰到了邻桌的人,就招来一顿暴打。还有一位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因为没给汽车让路,司机冲下来直接就拎起婴儿车里的孩子往地上摔。

这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让人细思极恐,害怕不知道哪一天会因为哪一件小事就厄运临头。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对“戾气”进行过分析。她认为戾气的形成有着太长时间的积累。中国最初建国的几十年间,国内运动几乎没有断过,直到文革的发生,把所有人的生活搅得一团乱。先把人们变成狂热分子,狂热地批判或被批判,在走到极端之后,人们又开始走向玩世不恭,很多人成了反讽大师。尽管改革开放开始后,政府已经将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和进步,摆脱了阶级斗争的魔咒,但文革十年激发的人性之恶并非能快速摆脱干净的。

也许李银河的分析有点深奥,但我们身边满身戾气的人并不少,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垃圾人定律”。这些人充满了沮丧、愤怒、忌妒、算计、仇恨等负面情绪,表现出傲慢与偏见、贪心与满、抱怨与比较,满载着见不得人好、愚昧、无知、烦恼、报复、失望的消极心态,这些都是“垃圾人”的“垃圾”。随着心中的垃圾堆积又堆积,终需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我们刚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们身上倒。

然而最可怕的是,“戾气”会传染,它甚至会让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里,受害者家属乔安在失去儿子以后,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性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在对待犯错误的下属时,用最伤人的言语攻击对方,变得不近人情,苛责每一个人。就这样,本是受害者的乔安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害人的“恶者”。

剧中杀人犯的辩护律师王赦,出于职业操守需要为罪犯辩护,可是他刚走出法庭,就被受害者家属泼了一身的粪。原本善良的人们,在惩戒所谓的“恶”时,自己却变成了“恶”的源头。

人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人性本来就复杂得令人不忍直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写过一本书《路西法效应》,揭示了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心理历程和行为表现。路西法是西方宗教传说中天堂的炽天使,因为他过度骄傲与自信,在上帝选出耶稣作为圣子的时候,希望自己能与耶稣同等待遇。愿望落空后,路西法带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发动叛变。最后战败,成为“堕落天使”。

在《路西法效应》里,作者通过研究分析发生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变成恶魔的潜质,甚至容易以正义,公平,良知的名义去作恶,

《我们与恶的距离》体现的思想也正是如此。

人可以是天使,也可以变成魔鬼,善恶有时候只在一念之间。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警惕自己心中的魔鬼,保持清醒、冷静的批判,保持怀疑的精神和态度,尤其在大众事件中,更要学会冷静理性的思考,避免成为乌合之众,避免了“恶”的滋生。

作者:我爱蝴蝶

编辑:半夏微晴

原创文章,转载请私信获得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