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改革亮點巡禮丨溧水區在江蘇率先提出並實現“2430”改革目標

9月17日,溧水區公共服務綜合體“市民之家”正式運營,38家單位49個審批科室237個窗口涉及的299項(主項)政務服務事項成建制入駐,涵蓋與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事項、水電氣費、銀行金融和保險服務等便民服務事項。這意味着溧水市民迎來“進一道門,辦所有事”的時代。

資料圖。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劼攝▲

“市民之家”是溧水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之一。近年來,溧水區始終將“放管服”改革作爲推動發展的“先手棋”,牢牢抓住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這個“牛鼻子”,探索形成了多規合一、容缺受理、集成審批、一網通辦等創新舉措,改革的“紅利”充分釋放,市場的活力不斷迸發。目前,開辦企業平均辦理時限壓縮至1.94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平均辦理時限壓縮至3.48個工作日;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平均辦理時限壓縮至28.5個工作日,在全省率先提出的“2430”改革目標基本實現,近3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年均增幅近30%。

去年6月19日,溧水區在全市率先組建行政審批局,將原先16個部門的106項行政許可事項“濃縮”進“一枚公章”,審批層級壓縮一半,審批人員精簡八成以上,真正實現“一枚公章管審批”。

改革中,溧水區大力推進部門間系統對接、數據共享,在全省率先研發使用“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全面集成發改、規劃、國土、環保等19個業務子系統,構建區域空間“一張藍圖”、應用管理“一個平臺”、聯動審批“一套機制”。提前介入、統籌辦理項目投資、預選址、土地指標、環評等前置預審,預審結果同步推送至應用管理平臺,由區行政審批局網上備案或立項,生成業務協同項目庫,成爲項目儲備、查詢及後續審批的依據,並通過重大項目APP實時跟蹤督查,實現多部門、多規協同。目前已授權使用賬戶140個,實現審批部門、各鎮(街)全覆蓋。項目預審流程實現跨地區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跨部門協同辦理,全過程不見面,全流程留痕跡,有效杜絕了部門互爲前置、來回審批、推諉扯皮等情況,最大限度壓縮了審批時限和流程。今年1—9月,全區通過“多規合一”平臺申報建設項目183個,預審時限由72個工作日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39個省市重大項目已開工38個,累計完成投資286億元,均位居全市前列。銀隆新能源產業園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時26天,創造了新的“溧水速度”。

探索“不見面審批”模式。推動更多政務服務“掌上辦”,建設“不打烊”的“數字政府”。溧水區全面梳理“不見面審批”事項931項,積極推動實體大廳“一門”與政務服務“一網”深度融合。目前,全區28個部門已在省市“一張網”上入庫行政權力605項,94.5%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通過“不見面”辦理,基本實現了“應上盡上、全程在線”。1—9月,全區共辦理不見面審批服務事項9萬多件,逐步實現羣衆、企業“一次不跑、事情辦好”的改革目標。

“容缺受理”讓行政審批更高效。針對當前重大項目規模、質量逐年攀升和要素保障制約的壓力,溧水區創新建立了“招商+預審”和容缺受理機制。對意向性強的項目實行邊洽商邊預審,將在審批過程中進行的合規性審查提前至項目招引階段,既爲後續各項審批程序打下堅實基礎,又有效杜絕了不成熟項目。同時探索實施容缺受理機制,在項目符合規範性要求、不具備限制性因素的前提下,給予企業充分信任,爲企業開闢“特事特辦”的“綠色通道”。今年1—9月,溧水區“容缺”辦理項目81個,審批時限均壓縮三分之一以上,有效推進了全區省市區重大項目建設。

內容來源: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毛慶、通訊員 劉立

圖片來源: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劼

編輯:南京日報新媒體編輯 劉全民

推薦閱讀

南京豈止在江南

@南京人,新一輪降雨明晚開始,一直下到週末!

南京招聘800名編制內教師,11月21日至23日網上報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