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闹明白陈道明为什么演啥都是一个味儿,我们必须了解他塑造角色的方法。在与导演讨论完角色后,陈道明没事就跑到古玩店转转。

我们网友知道陈道明在《庆余年》的前四集中,虽然庆帝的出场不多,但只要陈道明往那一坐。

陈道明的演技为何如此过人?

那个曾平定三藩,时常挂念着后山歪脖树的康熙,就立马开始在我脑子里乱窜。我们常评价陈宝国、李雪健这样的老演员,是“千面影帝”。

陈道明的演技为何如此过人?

而陈道明却不同,因为不论演谁,他本身的气质都在。首先申明,这篇文章并非想讨论陈道明的戏路窄。毕竟,从《围城》里的方鸿渐,到《中国式离婚》里的宋建平,再到《归来》中的陆焉识。

陈道明的演技为何如此过人?

如果不是从大人物到小知识分子都能演,蓝翔挖掘机学校的代言,恐怕就要换人了。陈道明塑造过的角色,大多都是矛盾而又挣扎的。

陈道明的演技为何如此过人?

就像暴躁乖张,却只能任人摆布的溥仪;就像不谙世事,却始终玩世不恭的方鸿渐;就像歇斯底里,却又能老谋深算的康熙。

《庆余年》中的庆帝也是这样:明面上安排范闲(张若昀 饰)接管内库,私下里却想要太子主动夺权。

想闹明白陈道明为什么演啥都是一个味儿,我们必须了解他塑造角色的方法。陈道明1978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表演,但科班出身的他,反倒最讨厌照本宣科。

刚进入中戏的陈道明这种理念,被沿袭到了他的表演中。据说陈道明在拍戏NG时,每次的台词都不会重样。最严重的一次是拍《康熙王朝》。

有一场戏,康熙知道大阿哥打败仗被掳,儿子却向自己隐瞒了真相。在原始的剧本里,这一段就是当爹的骂骂儿子就过了。照着剧本演完,陈道明总觉着不对劲,主动要求重来一条。第二次拍可倒好,还没来及跟人商量,他直接抡圆了就是一大耳光。

陈道明的演技为何如此过人?

在对手演员懵逼的状态下,陈道明又给了自己一下。这第一下是“恨铁不成钢”,第二下是“责备自己没有教育好”。

假如这场戏真就是康熙随便骂两句,这两层意思恐怕不能体现得这么直观。而正式播出的电视剧,的确也用了这一条。网上有很多八卦,说陈道明改剧本,说他是戏霸。

我稍微求证了一下,好像还真是这样的。据南方日报报导,导演朱延平在筹备《刺陵》时,陈道明不在乎戏份多少,亲自修改了剧本。

传言他磨掉了三个编剧,只为自己角色的故事线,看起来更合理。《新民周刊》有一篇文章叫《陈道明解读陈道明》。

里面提到:由陈道明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冬至》,整个的故事大纲就是他自己出的。

关注陈道明的朋友,应该知道《黑洞》里聂明宇的口罩和手风琴,都是他亲自挑选的。

当时,因为确定了这个集团老总并不只图钱,而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陈道明甚至要求重新布置聂明宇的办公室,因为道具组原本的设计太浮华。

“按理说(这)跟我表演没关系,但是不行,它影响了我。”这是陈道明在采访时的原话。

对了,《黑洞》中聂明宇的许多台词,也是他亲自撰写的。电视剧《二马》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因为主角马则仁(陈道明 饰)是开古玩店的。

陈道明的演技为何如此过人?

在与导演讨论完角色后,陈道明没事就跑到古玩店转转。剧中马则仁金丝眼镜、鼻烟壶等道具,都是他亲自选购的。

有人曾问他:“你经常把导演和编剧的活都干了,就没想过自己拍点什么?”

他说:“没想过,因为我的个性太武断,允许不了别人的存在。”这话听起来是在很坦诚的描述自己,但反过来想,同时也回答了“陈道明演啥都是一个味”的问题。

在塑造角色时,他就是一个创作者。所有的理解都从自己出发,所有的判断都由自己决定。

陈道明的演技为何如此过人?

你可以说这很自我,甚至有点不理智,但也正是这样,角色和演员才能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

所谓的“千面影帝”当然很厉害,也难能可贵。因为他们演什么像什么,换一个角色就换一种特质,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种对人物的理解。而陈道明永远是陈道明,我们必须事无巨细地服从他,对于每个角色的理解。而这,也正是他最大的魅力。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积极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