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玻璃材質做圍檔

圓形天橋

酒泉路路段天橋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呂晟君文/圖

如同路標,人行過街天橋見證、伴隨着城市的發展。每年,爲確保行人安全、暢交通,政府在爲民興辦的實事中,都要新建一批過街天橋。如今,走在我市各街區,均可看到橫跨大道、各具特色的過街天橋。“一橋一景”,以人車分流、縮短車輛通行時間的天橋,在設計者的手中,已成了城區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夜幕中,天橋流光溢彩,在街邊路燈的映照下,爲這座城市平添了幾許精緻、諸多嬌嬈。

在雁北路東端,一座天橋橫跨文理學院的兩個校區,學生們可直接通過天橋到達對面,這樣,完全避免了早中晚三個時段學生聚集時對交通造成的壓力,進而避免了橫穿馬路時存在的安全隱患,東西走向的車輛在這裏則是暢通無阻。再向西行,辰北小學人行天橋便映入眼簾,記者在這裏看到,路南爲辰北小學及格林小鎮居民區,而北側爲北面灘新村。該項目的實施建設,有效解決了學生家長及道路兩側市民的安全通行問題,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此外,建設方施工中增添了一些新技術,使新建的天橋在防滑、美觀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雁灘大潤發十字天橋呈寶瓶型佈置,整座天橋共佈置八處人行坡道、人們上此天橋可通往各個方向,爲行人的通行提供了諸多便利。其實,細細觀察,我市的特色天橋還真不少,比如2017年初修建的北濱河路會展中心人行天橋,橋面採用新型環氧聚氨酯材料,與傳統的橡膠板材相比,具有耐久性、美觀等特點,在當時建設天橋中首次使用。北濱河路有座以玻璃材質做圍欄的天橋,在安寧區建寧東路和寶石花路十字有座圓形天橋,在南濱河路水車園附近的天橋,南北兩側特意設置了亭臺,掩映在兩側的林陰之中,爲該處的水車園景點營造了幾分古韻。據瞭解,人行過街天橋大多爲“工”形、“U”形、“L”形還有“異”形(指不規則形態)等多種,具體還需根據建橋的周邊環境而定,無法一概而論。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市區各天橋均因勢造型,各具形態,不勝牧舉。

市建投路橋公司業主代表郭進濤說,我市每年過街天橋的承建方較多。今年,他們先後建造了蘭煉十字、西固人家、雅新小區、科教城等7座天橋,目前已有五座天橋通行,一座還在施工,另一座等待驗收。他說,這7座天橋均是鋼結構,基礎是鋼筋混凝土,和以往不同的是,橋面鋪設的是保潔材料塑木板,這種材料按行家人來說,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目前這種材質在旅遊景區開始普遍使用。相比以前,這種材料維修、保養、清潔都很方便,如同家裏的木地板,哪兒損壞,只需擰開螺絲,更換一塊就行了,而以前,則要整體更換。

人行過街天橋的建設和城市發展密不可分,並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成爲城市的記憶。據瞭解,2000年以前,我市建造人行過街天橋可以算得上是一項“大”工程,說它大,是指時間長。那時候,需現場澆築混凝土,柱子打起來後要靜等28天,才能達到強度要求,也就是混凝土的終凝時間,這個過程不能少,否則會影響到天橋的質量。澆模板、拼接……其它各項工序下來,也要七、八個月,“這還是理論時間,如果地下管網、電纜多而繁,完工時間還要延長。”郭進濤說。如今不同了,因爲採用的是拼接工藝,速度很快,如果沒有其它因素影響,一座天橋僅二三個月便可完工,還能保證工程質量。

郭進濤說,現在建設過街天橋特別注重景觀和造型,所謂“一橋一景”便是這個意思。比如水車園天橋兩側的造型完全不受力,卻是個景觀,顯得非常有特色。此外,我市從2009年開始建造天橋時,融入了亮化工程。可以這麼說,如今的天橋在滿足人們過街便利的同時,還具有觀賞性,還能爲夜幕中的街道添加韻味。

■記者觀察

發揮綠色通道功能還需合力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呂晟君

人行過街天橋也好,地下通道也罷,其功能的發揮,還需要相關部門和市民積極支持和配合。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有些市民出於各種原因,會阻攔過街天橋的修建。甚至有些單位將自己的線纜直接從橋面穿過,使行人無法通行。另外,距離天橋或地下通道不遠的地方,總有些人選擇玩“穿越”,這與附近天橋或地下通道顯得非常不搭調。爲了確保人車暢通、安全,相關部門只能在路中設置隔離欄,然而,只要隔離欄沒有涉及的地方,還是會有人橫穿馬路。

有市民認爲,爲了發揮綠色人行通道的作用,應該多設置一些隔離欄。記者認爲,我市發揮過街綠色通道功能尚需合力,光靠隔離欄遠遠不夠,還需交警部門的規勸,更重要的是需要市民自覺遵守交規。

■記者觀點

修建人行過街天橋要多方施策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呂晟君

綠色人行過街通道對城市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修建人行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周邊環境卻起着很大的制約因素,對老城區而言,面臨“梁好架,梯沒地兒搭”的現狀。

經觀察,老城區不少路段較爲狹窄,按照相關標準:人行天橋寬度應根據設計年限人流量及人行天橋的通行能力計算確定,當計算值小於3米時採用3米。我市的現狀是,人行道基本上是3米,人行過街天橋通道寬度大多爲2.1米,那麼人行道的寬度只剩下八九十公分。

另外,出於我市的具體情況,在修建過街天橋時,還不能光盯規劃,需要實地考量建橋的具體環境,以避免修好的過街天橋難以發揮其功能。

如果說前期的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是爲了緩解交通壓力而產生,那麼,今後的人行綠色通道則要實現商場和天橋的完美對接,並以此激活商業爲主要功能。此外,我國南方有的城市已開始了空中連廊的建設,這或許爲我市以後建設過街綠色通道提供思路。

我市在借鑑發達城市建設思路的同時,又如何針對道路狹窄的現狀,把這份福利做得更加實惠、更爲精緻,或許是廣大設計人員、施工單位等諸多部門需要認真研討的課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