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山公园是我市著名的景观之一,尤其是重建之后的兴国寺,以其巍峨耸立、华美壮观令游客叹为观止。但兴国寺源于何时?知之者甚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兴国寺的“前世今生”。

  兴国寺建于何时?

  兴国寺建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是元代说,二是唐代说。《唐山大全》这本书中《新城古迹》一文曾记述:“兴国寺建于元朝大定八年,于光绪九年重修,庙宇巍峨壮丽宏伟,每年正月十五和端阳节是最热闹的日子。”此说记述较为详尽,可以说兴国寺最迟于元代已经建立。

  但大清嘉庆十年间所立的“兴国寺记事碑”记述:

  “寺之所建,始于唐,名曰兴国。历宋元明以迄于今,称古刹焉。地基宽广。东至大涧,西至大沟。南至横道,北至大城,其间皆桃杏梨栗等树,而花椒树尤胜,凡供佛焚香者皆资其利以应用,故世语俗传,不曰兴国而曰花椒寺,其亦有因。与先世碑记所勒疆界甚悉,至今刹残已久,而庙中四至之内所有果木之属,又于乾隆年间,因冬寒过甚,春不尽萎。于是香火为之一空,选传三世,只籍募化以供奉焉。迩年来,山场内准可开垦,僧因招人承租,计得租价已供香火,则界之所资于果木之所出着,今取资于地亩之所入也,倘亦佛之显灵。默佑之所致取,是为记。”

  按此碑文记述,兴国寺始建于唐。

  为啥说“先有兴国寺后有大城山”?

  说兴国寺始建于唐还有一说,即“先有兴国寺,后有大城山” 。相传唐太宗征东至此,曾扎营小住补充粮草,太宗见这里泉水如龙,山含灵气,便在房玄龄和尉迟将军的陪护下游览此山。土人告知此山曰寸土山,山上有寺曰寸土寺,引起太宗君臣三人的好奇,三人登至山顶,果然有一座木质结构小寺。小寺仅一间殿堂,方寸之地倍显简陋,一老僧盘坐诵经,孤灯静坐氛围有些苍凉,小寺门上横匾“寸土寺”三字引起太宗的注目,心中一动问:“两位爱卿,对此寺有何见解?”尉迟将军望望“寸土寺”三字,略作思索说:“大概此山多石少土,才取名寸土寺吧!”房玄龄一笑:“非也。寸土寺三字中寺居于右,右同于佑也,寸土寺三字之义为寸土为寺,寺佑寸土。此寺虽小却为圣僧,他在为大唐祈祝,佑护每一寸国土。边塞之地,有此圣僧,国之福也。”太宗大悦:“卿言正合我意,此乃兴国之兆也,此次东征必将凯旋而归。”老僧听罢叩首谢恩。尉迟将军随即掏出一锭黄金送予老僧作香火之资。其后改建为兴国寺,后世虽几经修建,但所留史料均言“始于唐”。

  兴国寺曾经迁址

  兴国寺还有新旧之分,古庙在大城山上,其后迁址至启新水泥厂外的山坡上,兴国寺为何留下迁址的事情呢?其原委要从启新水泥厂的历史说起。启新水泥厂前身为1889年唐廷枢所建的细棉土厂,1892年唐廷枢去世,继任者张翼不学无术,贪钱有方,致使工厂倒闭。1900年周学熙恢复了唐山细棉土厂,中间又被英国人骗占过去,经周学熙的奋力抗争,于1906年收回。其后各国在中国投资铁路,需用大量水泥,启新水泥厂迅速获利并极度扩张,不仅在江南筹建新厂,还迫使开滦为其供给廉价煤,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间也私下从兴国寺僧人那里买下大城山,开采含碱量极高、用于生产水泥的原料石灰岩,其他石料用于建筑。

  1937年,为扩大启新的生产原料范围,启新派人先与五庄保庙会的刘锦亭取得联系,得到他的支持。之后便与兴国寺僧人纯一商谈迁寺一事,纯一提出三项补偿条件。后经中间人王子百协调双方达成协议:启新将寺址迁至窑神庙旧址,按原样重建,并负责建成后的维修,为寺院安装自来水和每月提供香火费三万元。于是将兴国寺拆迁,启新继续开采大城山。至解放时,寺院已毁,碑石尽失,庙址被采石场占用。如今盛世修庙,兴国寺得以重建,再现于世人面前,令人欣慰。(图文来源:公众号“唐山档案”;唐山劳动日报)

  - END -

  唐山印象(yinxiangts)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抒写故事 | 人文情怀 | 城市印象

  主编:妙可 / 责编:印象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