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英國BBC發佈了一份榜單,這是BBC組織評出的100部最佳外語片,即非英語電影。這100部電影是由43個國家和地區的209名影評人評選出來的,華語電影占入圍13部,僅次於法國的27部,但當我看這13部入圍的電影之後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我們先來看一下入圍的這些電影:2000年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排名第9位;1989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排名第18位;2000年楊德昌的《Yi Yi》,排名第25位;1991年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排名第38位;1994年張藝謀的《活着》,排名第41位;1994年王家衛的《重慶森林》排名第56位;1948年費穆的《小城之春》,排名第63位;1997年王家衛的《春光乍泄》,排名第71位;2000年李安的《臥虎藏龍》,排名第78位;1991年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排名第93位。

入圍的這13部電影中,我們比較熟悉的且還活躍在影視行業的導演有3位,其中香港導演王家衛佔3部、臺灣導演李安佔1部、張藝謀佔2部,看完這個之後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來看這13部電影的拍攝時間,最早的是1948年的黑白電影《小城之春》,最晚的是2000年的《臥虎藏龍》和《花樣年華》,最晚的電影距離現在也將近20年時間了,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20年時間裏面我國的電影質量在逐年倒退。

電影質量下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導致電影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認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現在電影成本很大一部分都投在了演員的身上,而沒有用在電影本身。電影行業現在已經本末倒置了,最應該被重視的編劇、劇本卻被邊緣化了,電影方、投資方反而都是在圍着演員轉,準確地說應該是具有一定流量的明星(演員)。

這是一個行業的悲哀,作爲電影人就應該對自己所參與的電影負責,而不是一切都向流量演員看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