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逸枫 万科、保利两家巨头的企业改名一瞬间点燃楼市,莫名其妙的说成是去房地产化、房地产黄金时代结束、房企转型、房地产新拐点、楼市新转折点的信号。事实上,这都是胡扯观点。老谢郑重其事的负责任告诉你,万科、保利企业改名,既不是去房地产化,也不是代表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结束,也不是意味着房地产新拐点、楼市新转折点,更不是房企转型。正如万科和保利方面做出回应称,公司改名不是为了去地产化,而是为了扩展公司其它业务领域的范围,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未来公司的主营业务将仍以房地产为主,公司发展大方向仍将保持不变。

早在今年上半年,万科总裁郁亮就曾明确表示,今后万科将会全力推进公司其它业务的发展,积极寻求战略转型。希望今后人们提及万科时,不再简单认为万科仅是一家房地产企业,去掉公司名称中的“房地产”字眼,这样更符合未来万科的定位。众所周知,除了保利和万科外,恒大和碧桂园也早已在积极寻求转型,大力扩展公司非房地产业务的发展。恒大的扩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农业和体育事业方面,而碧桂园则是比较侧重物业和酒店管理、生态农业等领域。

房企“换壳”逻辑:,房企改名=去房地产化?老谢认为,一边疯狂的重金攻城略地,一边说去地产化,纯粹是自欺欺人,因为房企换个马甲干着拿地、开发、建房、卖房的房地产生意,这不是真的去房地产,是掩人耳目。如果换个公司名,干着开发商的活,就说自己不是开发商,谁TM信。除非真正做减法,退出房地产业。不是做房地产的加法,主业依然是房地产业。事实上,基本上换名的房企,都是做加法,业务多元化,赚钱是还是房地产,主业就是房地产,围绕着房地产进行多元化。因此,没弄清楚问题,就不要胡说八道。

房企改名来源于2008年宏宇改为星河湾,当初的目的是为打造楼盘品牌与影响力及业务多元化、发展战略的考虑,不是为去房地产化。根据老谢的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到2018年9月份,至少已有35家房企改名。2008年的宏宇。2015年-2016年有16家房企(去地产名称的房企:恒大、碧桂园、K2、多伦、远洋、雅居乐、万得、宜华、方兴、中粮置地、招商、正荣等)改名。而2017年-2018年有18家房企(中骏置业、合景泰富、龙湖、中航、美的、朗诗、海南珠江、时代中国、万达、力高、万科、保利等)改名。目前中国前十大房企只有富力和中海的名字中仍有地产字样,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房企改名。

房企之所以纷纷更改公司名称,做出战略调整,其实背后是有深刻考量的,就是不愿做替罪羊。老谢认为,其目的不是去房地产化,是房地产+的做法,是多元化业务扩展与融资及品牌影响等因素,考虑到公司业务的发展与未来新市场。真正是目的是为了洗刷外界对房企的负面影响,不愿替人背高房价的黑锅。特别是每次调控,或者是房价暴涨,或者是公布富人榜单时,如把房企说成是魔鬼、是黑心商人、是暴利家、是恶人、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是推高房价的幕后黑手。事实上,房企就是纯粹的企业,给人打工的。

老谢认为,不要以为现在调控收紧期、北京出台史上最严公积金贷款新政“认房又认贷“、房地产税纳入立法规划、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的有可能调整或者一两个城市停止棚改货币化、限价与限签及限售、限购、限贷的城市扩容,就是妄自菲薄的错误判断成什么房企去地产化大势所趋、黄金时代结束、房地产新拐点、楼市新转折点、房企转型不干房地产了、房价暴涨时代结束了、房地产三大巨变(房地产灵魂变了,国家对房地产政策从过去的经济政策回归到民生和社会政策。

价值链变了,房地产靠规模取胜的年代已经过去,未来是靠高品质取胜、基本矛盾变了,房地产市场从总量不够转化为高品质房产不够的矛盾。)

老谢告诉你,什么三大巨变与最困难的一年,都是胡说八道。可以去看统计局公布的前8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数据,销售面积与销售额、房企拿地的面积。8个月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突破10亿平米,历史同期记录,接近9万亿金额。本轮房地产上涨周期已经超过39个月,销售额、销售面积再创历史记录。8个月全国房地产多卖万亿,截止2018年8月,本轮房地产市场上涨周期已经长达39个月,继续刷新房地产历史上涨周期最长历史。另外是统计局公布的8月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1.49%,创本轮上涨周期的第二高峰。

前8月房企拿地数据仅统计招拍挂市场的权益拿地金额,50家房企拿地合计拿地金额高达12996亿。从数据看,房企拿地依然积极,其中拿地超过200亿的房企就多达24家。房企年度目标完成平均已经超过70%。2018年虽然调控严格,但房企依然收获了历史最丰收的一年。当前房地产去库存任务初步完成,一、二、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去化已十分充分,很多城市去化周期均在10个月以下。因为过去2年多的楼市火爆,2017-2018年房企将迎接历史上销售业绩与利润上涨最迅速的一年。从截止日前的财报数据看,大部分主要业务是房地产的企业收获颇丰。

房企改名,这不是转型,离开房地产都玩不转。进行更名的背景是,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增速放缓,房企纷纷试水多元化。例如万科,商业版图踏足长租公寓、商业地产和物流地产;而龙湖则是将商业运营和长租公寓确立为主航道业务。万科提供的服务依旧围绕不动产:长租公寓、商业地产、物流地产、养老教育等等,都是围绕住宅开发而衍生开来的一系列业务。龙湖划定了四大主航道业务:地产开发、商业运营、长租公寓和物业管理,同样是围绕不动产开展的一系列多元化业务。

说到房企转型,老谢认为,目前中国房企转型有三种。第一是退出房地产业,干与房地产无关的行业。第二是由销售产权转为持有出租的住宅产业。第三是由住宅转向长期持有的商业地产、产业地产、租赁住房、特色小镇、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因此,以下房企转型,都是误解与错判,不是真正的转型。第一是业务多元化,主业依然是房地产,不是转型。如恒大、万科。第二是开发模式的调整,依然是拿地-开发-建房-卖房,不是转型。碧桂园、龙湖。

第三是运营模式,依然是拿地-开发-建房-卖房,只是方式不同与制度的创新,或以股权入项目、或者合伙人制度、或者是轻资产化,不是转型。第四是开发融资模式的调整,依然是用于拿地,不是转型。REITs模式、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第五是房企换名称,改名注册名,依然是拿地-开发-建房-卖房,不是转型。保利、万科、恒大等。第六是楼盘销售模式的调整,依然是卖房的,不转型。第七是资模式的调整,依然是拿地-建房-卖房或打包一次性出租的形式,不是转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