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第六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共有42所西部院校、1159名师生参加。经过参赛师生两个月的努力,本次活动共收到168份设计作品参与角逐。经过专家认真评审,最终22份作品获奖。

  本期介绍的是竞赛二等奖作品,由广西大学霍韦婧(组长)、黄达光、韦妮、经菁、韦翠飞等同学设计,陈楠、卢一沙老师指导的《深港源代码——南头无边界大学村计划》。

  本文字数:2364字

  阅读时间:7分钟

  

  深港源代码

  ——南头无边界大学村计划

  

  指导老师

  

  陈楠↑

  ↓卢一沙

  

  参赛学生

  

  霍韦婧↑

  ↓黄达光

  

  

  韦妮↑

  

  韦翠飞↑

  ↓经菁

  

  静坐家中,喜从天降,荣获三甲,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看似淡然,实则惊喜万分)

  时隔数月,辗转回望,“西部”时光,难以忘怀。从快速高频的头脑风暴到紧张刺激的挑灯夜战,我们团队顶着仅仅两个礼拜的时间压力从零开始;每日讨论,画图,常常向老师汇报、修改、讨论,无数任务紧逼着催促着我们的步伐;压力虽大,但我们团队在每日循环画图中时不时跳出活跃欢快的氛围,互相打趣、常常放着轻音乐、催眠自己在咖啡厅里享受生活,紧张焦虑的气息仿佛暂时从每个人头顶上拂去。认真负责却又不失诙谐幽默的组长配上积极努力、虽各具风格却又着相同有趣灵魂的组员,这样的配置简直是完美。我们团队是痛并快乐着,时而天堂,时而地狱。快乐画图,效果极佳。回味起来,趣味无穷。

  南头唯一性——深港通源

  “古街巷·城中村·新都市”这一命题始出之时,虽经实地调研的我们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入手,挖开新世界,毕竟这片地太过于复杂、城中村,历史文化,大都市发展等等因素交织混杂,如何权衡实属难题。这时还得亏老师的上帝之手,点出让我们探索南头为什么是唯一性。基于这个方向,我们开始掘书三尺,埋头苦寻相关资料。在团队内部一场又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与口水战后,我们最终以南头古城价值定位——南头古城是深港发源地的历史积淀出发,探寻并延续他的唯一性为指导思想。以下再现我们毫无硝烟的灵魂问答。

  N:“唯一性?南头有什么唯一性呀?怎么从唯一性入手啊?”

  D:“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南头可不同于千万个驻扎在深圳的城中村,他可是深港澳之根,历史文化之源呢。对了,区位也是极佳的,他可是毗邻前海与高新区呢,赶紧看区位图去。”

  C:“那我们就是探索历史之源咯?咱就梳理肌理脉络,搞历史街区保护?搞古建?”

  J:“不行!不能仅仅回味过去!要向未来看齐。这可是深圳耶!要把唯一性延续下去,怎么延续?以什么方式延续?

  ......

  (无头绪-思考-各抒己见-口水战-沉默-口水战-无结果。算了,回去补脑,散会!),之后口水战,参照括号发展脉络。无结果!真是焦头烂额。

  

  旧源如何变新源——深圳需要什么样的南头?

  是吧!相信大家都有体会,上天总会在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熄灭了所有的灯,蜡烛也不留,就连冒火星的机会都不给你。挣扎许久未果,便向咱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老师们求助。

  楠哥微微一笑,抛出:“ 深圳需要什么样的南头?”沙姐会意一笑,颇具深意补了句:“结合人群仔细分析南头区位图。”俩人相视一笑,便拂袖扬长而去,留下我们在风中凌乱哭泣。

  深圳,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南头呢?我们摆着区位图圈圈画画,翻遍资料,分析各个区位的人群。南头!真是潜力股啊,前海——创新型人才,各大著名大学——智慧型人才,高新科技园——技术型人才。这,周边可全集高新技术人才啊。再看看东西向深南大道,位于南部的香港,黄金地段呐。再分析深圳“来的都是深圳人”这一包容性、人是深圳发展的根本源泉,城中村的多元混杂......深圳,需要的是人才啊!

  有了!咱们可以将南头的旧“源”属性——深港发源地,变成孕育人才的新源地。将人才培育、历史文脉与城中村发展统一进一个更大的多维框架中,把南头古城的发展推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人才发源地——南头古城大学村计划

  天无绝人之路,仔细摸索,我们找到了藏在黑暗当中独特的煤油灯,点着微弱的亮光,继续向前。

  人才发源地,那就搞文创产业?没亮点,隔壁村有了。青年公寓?太普遍了,是城中村都有。发源地.....要不咱们搞教育吧,营造个开放式的大学城?可以!怎么可以那么机智!

  南头古城大学城,智慧与创造的激发地。在这里,学生、学者、游客、居民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整体,古城里没有刻意的旅游,学习毫无边界,每个角落都是课堂,都是机会,都是景点,深圳未来的创新与美好就在这样在古城中慢慢孕育与生长,这便是南头最美的状态。

  人们可以通过交流、思想的碰撞,擦出火花,创造新的思想。这是一个帮助青年人才成长的空间场所,是融合传统大学教育功能和社会办学交流功能的新型大学村落。部分高等院校校外合作研究场所、一定的教育共享空间、交流空间、社区生活等混合的功能空间构成了复杂的青春聚落。

  在方案落地上,我们借鉴新城市主义学派“城市村落”[Aldous,1992:27-37;CNU,1998]理论中5-10钟步行环境、社会多元化、步行友好体系、混合建筑体系等理念,针对基地内部与外部现状因素,提出了公交与慢性优先、大学与社区共生、多类型住房开发、职住比提升四个策略。将居住、办公、交流、休闲等功能混合,形成模块化。并利用街道与巷路、缝隙与角落来进行连接。形成多元模块化的布局模式。

  未来的南头古城是一个深圳青年人才到老都能够共同回忆的场所,他们在这里生活、学习、恋爱,即便将来离开南头,这里仍是一代深圳才俊共同回忆的地方。

  

  后 记

  勾勒出的蓝图甚是美好,接下来便是南头无边界大学村细致勾勒,打出模型的时光,紧张又刺激啊!~

  没日没夜的画图,迷茫、争吵、急躁、崩溃......我们团队都有经历过,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一杯开心快乐水——奶茶。当然,快乐水不足以泼出一条明路,还是得力于两位优秀老师的支持与不分昼夜地倾力指导,为我们的方向指点迷津,并引导我们的想法如何进行润色,提出关键点与亮点。还有可爱的“小小指导老师”亲临坐镇,使得我们的画图室乐趣十足。拼搏了无数的日夜,直到交图的最后一刻,我们每个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和快到掉到地上的黑眼圈,看着理想完美的图纸,挂在蜡黄脸上毫无血色的嘴角扬起满意的弧度,终于圆满结束了~

  

  “小小指导老师”

  亲自上阵

  咔嚓

  

  一番天马行空后

  成果非凡 !

  在此感谢陪伴并指导我们的老师们,也感谢共同快乐画图的同伴们,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夏天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作品设计

  

  

  

  本文来源:《深港源代码——南头无边界大学村计划》项目组

  相关阅读

  第六届西部之光获奖团队创作纪实 | 走近他们的记忆街弹性间云端城

  第六届西部之光 | 一等奖团队的创作纪实 他们在这里看到了1000种生活的可能性

  火速围观,第六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结果出炉!

  

  觉得好,请点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