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江西上饒採風,有一個必去的地方,那就是方誌敏烈士故里漆工鎮湖塘村。進村之前,我們30名來自河北的作家,先在上饒三清媚文學創作營休稍作休憩。

坐落在湖塘村的三清媚文學創作營,也是《中國作家》創作基地。接待了全國各地許多來方誌敏烈士家鄉採訪的作家朋友。創作營有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是集體上課,朗讀方誌敏烈士犧牲前在囚室裏寫下的《清貧》。

坐在教室裏面,我們大家穿上印有“方誌敏讀書會”字樣的紅坎肩。坐在書桌前一起誦讀了《清貧》,在烈士家鄉讀這首正氣歌,不禁讓人熱血賁張、潸然淚下。

去湖塘村要穿過一片高大古樹林,森森林間,苦櫧樹、沙欒樹、青煉幹、檀香木雜陳,其中不乏千年古木。當年,這些樹木也曾多次被反動勢力砍伐和焚燒。

穿過方誌敏讀書園前行,可見一條從村外山谷流出的小溪,年代久遠的石拱橋上有個長滿青苔的石墩,少年方誌敏喜歡坐在這石墩上讀書。

朗朗書聲伴着林間鳥鳴,潺潺流水,曾是湖塘村一道風景。方誌敏爲家鄉的美景而自豪,他曾寫道:“這樣的農村美景比起拍照的風景片來,我覺得並不遜色。”

方誌敏故居是一幢普通四榀木瓦房。1899年8月21日,方誌敏就誕生在這個農家,並在這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故居里陳列着方誌敏家人生前用過的各類生活、生產物品和方誌敏青少年時期的照片以及方誌敏母親金香蓮、胞弟方誌慧的照片等物。

故居的庭院裏植種了松、柏、竹、梅,映襯了烈士抒發胸懷的自撰聯:“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潔梅蘭。”

晚上,我們從石家莊來的四人住在湖塘村一戶農家,湖塘村有許多這樣的農家樂。房東叫方貴谷,他的爺爺方華狗1927年參加革命,是紅十軍排長。1928年1月參加了弋橫暴動,在贛東北紅軍初創時,便加入了紅十軍,並跟隨方誌敏參加瞭解放景德鎮秧畈、衆埠、鐵山、文山等一系列戰役;後來又跟隨方誌敏前往福建,欲粉碎敵人對福建發動的第二次反革命“圍剿”。1930年,在攻打福建長澗源一役中壯烈犧牲,年僅21歲。

60多歲的方貴谷說湖塘村無雜姓,都姓方。論輩分他管方誌敏叫爺爺。

因爲還要到其他地方採風。天不亮,樓下就響起鍋碗瓢勺聲。方家大嫂開始爲我們準備早餐。

除了醬果、雪裏蕻、柚子皮這些極少喫到的地方菜之外,方家大嫂特意做了當地有名的弋陽年糕。

弋陽年糕,也叫大禾米粿,是當地傳統特色食品,歷史悠久。據傳製作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以弋陽大禾穀米爲原料,採用“三蒸兩百錘”的獨特工藝製作而成,以白潔玉潤、柔韌爽滑、不黏不膩而著稱。弋陽家常做法是將年糕切片與肉絲、豆芽、冬筍絲、青菜炒至半熟,待年糕變軟加水煮熟。

方大嫂先將肥肉煉油,加入切好的肉絲在鍋內翻炒,然後加入醃製的豆角、辣椒等蔬菜炒至半熟,倒入切成片的粘糕炒軟加水煮熟。

方大嫂說,弋陽這邊炒粘糕加什麼蔬菜都可以的,隨心所欲。離開弋陽你就喫不上正宗的年糕了。

我們對過兒住着其他幾位作家,他們纔剛剛起牀。房東是一位叫英的年輕女子。她家也是有故事的家庭。英的大爺爺叫方高烈,1898年出生在漆工鎮湖塘村,1927年參加革命。1928年1月參加了弋橫暴動;1928年5月參加了在湖塘村邵家祠堂召開的弋陽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參與弋陽蘇區農民分田分地和平租平債活動;1928年11月初國民黨第二次對漆工這個初創的根據地發動進攻,搶走軍旗和公章。

方誌敏在磨盤山一帶被困,好幾天沒有飯喫。方高烈與村民們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把毛竹筒打通洞,兩頭用竹節塞好,在毛竹筒內裝好米和油鹽,棉褲內層藏好火柴,扮成上山燒炭的林農來給方誌敏他們送物資。1929年在本縣執行任務時被敵殺害,犧牲時僅31歲。

英準備的早餐裏也有炒年糕,她的做法與方大嫂幾乎一樣,只是配菜里加了青豆,看上去更美觀一些。

我問英,這麼好喫的弋陽年糕是用什麼做出來的。她笑着說,用浸泡後的大禾米沖洗入甑蒸熟,再把蒸熟的米飯投入乾淨的石臼中,用木錘棰打成米團,然後重新投入飯甑中蒸,蒸後再投入石臼捶打,反覆三次。晾乾表面後浸泡山泉水中保鮮。

湖塘村老鄉做出的弋陽年糕,喫起來柔軟爽滑、韌性可口,的確是十分地道。除了炒和煮,還有很多的做法如炭火燒烤、涮火鍋等。聽起來就那麼饞人,期待有機會還能喫到如此美味的弋陽年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