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殲20戰鬥機前段時間在珠海航展閉幕式上面的表演可以說是驚豔四方!特別是腹部彈倉和側彈艙一共3個彈倉全部打開,導彈展示給場內的相機鏡頭中,顯示出了絕對的自信!

其中關於側彈艙的話題也隨着成爲熱點。因爲我們的側面彈倉中存放了一枚PL-10E近距離格鬥空空導彈。主要用於近距離空中格鬥,由於殲20沒有機炮,所以其格鬥能力主要由這兩枚PL-10導彈來體現,這和美國F-22戰鬥機裝備2枚AIM-9X“超級響尾蛇”導彈類似。

有意思的是,我們殲20的側面彈倉採用“關門打彈”的方式。也就是說導彈艙門打開,導彈發射軌向下翻出,艙門再關閉,PL-10E導彈此時懸掛在機體外部,而由於艙蓋關閉,這時機體的隱身性能仍然能夠保證。

整個開艙關艙的動作一氣呵成,看上去非常科幻。這也體現了我國航空設計的能力。

相對應的,作爲世界上第一種現役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F-22戰鬥機側彈艙卻採用了一種“開門打彈”的方式。

也就是說,導彈發射過程是,打開側彈艙門,導彈發射軌向外推出一半,使得導彈導引頭位於機體外,而導彈尾部還在彈倉裏面,導彈發射全過程艙門並不關。這種方式優點是機械行程比殲20的開閉艙門打彈要短,更加簡便,導彈發射的速度可能更快一些。

當然,缺點是很明顯的,也就是說在導彈發射的時候,F-22戰鬥機的隱身性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作爲主打隱身牌的F-22之所以採用破壞隱身性的“開門打彈”模式,是因爲設計人員認爲,既然已經到了近距離格鬥狀態了,那麼自己的飛機也已經被目標發現,這時候再強調隱身性就沒有太多意思了!

而近距離格鬥時間就是生命,往往1~2秒的優勢都是非常明顯的!所以他們選擇了更加簡便快速的“開門打彈”方式。

其實,上世紀60年代美國共和公司就設計過一種短距垂直起降的D-24戰鬥機,這種截擊機爲了確保高速性,將導彈都佈置在彈倉內。

而該機側彈艙其實就在變後掠翼的機翼根部,這裏有一個小彈倉容納一枚AIM-9“響尾蛇”導彈,其採用“關門打彈”方式,和殲-20的設計思想一模一樣!當然她這樣設計主要是爲了減少阻力,畢竟冷戰時候的截擊機是以超音速能力爲主的,要儘早攔截下蘇聯的戰略轟炸機。

當然,世界上很多技術特點都是想通的,並不存在誰抄襲誰的問題!只是D-24和殲20兩種相差50多年的戰鬥機,由於兩個不同的目標,超音速和隱身性,居然選擇了同樣的解決方案!

這也是歷史的有趣巧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