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在中國銀行總行大廈隆重召開。中國銀行董事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會長陳四清在會上發表了題爲《全球新變局下的金融新作爲》的演講。他指出,一方面,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經濟正處於新的十字路口;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無法擺脫週期性經濟危機困擾、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找到可持續發展道路、新興市場國家易受國際金融衝擊等舊有缺陷仍未解決。

他強調,中國堅持漸進式市場化改革,堅持穩妥有序對外開放,堅持促進以製造業爲核心的實體經濟發展,經濟保持快速發展。他指出,在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轉變的情況下,銀行業要堅守本源,改革創新,促進經濟增長;要加強合作,促進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要完善政策,強化監管,防範週期性風險。

以下是我們整理的發言速記:

各位嘉賓、各位同仁,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與國內外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相聚北京。首先,我謹代表中國銀行和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向參加本屆年會的各位嘉賓和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今年恰逢全球金融危機10週年,亞洲金融危機20週年,我們共同探討“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未來”這一話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今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我們有充分理由回顧、總結過去40年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這裏,我想結合國內外實踐,以“全球新變局下的金融新作爲”爲題,與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當前,全球經濟正面臨新變局。15世紀地理大發現後,人們逐漸有了全球化的概念。二戰以後,各國不再以戰爭、殖民等方式爭奪利益和勢力範圍,開始以“制度規則”協調國際關係,這促進了戰後幾十年的和平、穩定和發展。全球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文明發展到歷史最高水平。

但近年來,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經濟正處於新的十字路口。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減退,貧富分化加劇,地緣政治衝突不斷,金融市場出現波動,逆全球化思潮日益盛行。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過去半年,G20經濟體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高達39項,是2017年的兩倍。受此影響,WTO近期下調了2018年和2019年世界商品貿易增長預測。與此同時,保護主義逐漸蔓延至國際直接投資領域,今年上半年全球直接投資驟降41%,給全球經濟復甦增添了新的不穩定因素。

回顧歷史,儘管每次危機後各國都大力推進改革,但全球經濟運行中的舊有問題仍未徹底解決。

一是發達國家沒有走出週期規律的老路。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從未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從1978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1988年的嚴重通脹危機、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破裂,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危機似乎每隔幾年就會重演。有研究指出,全球每15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大型債務危機,未來兩年尤其值得警惕。隨着全球主要央行逐漸收緊貨幣政策,全球利率中樞上移,未來債務將無法繼續快速增長,資本市場價格面臨深度調整,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將逐漸抬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發達經濟體GDP增速將由2018年的2.4%降至2020年的1.7%,而且下行趨勢在未來幾年還將延續。

二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找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學術界通常把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稱爲發展中國家“迷失的20年”。在此之後,雖然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快速增長,但部分國家間歇式衰退仍時有發生。目前,全球依然有7.5億人口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以下,其中2/3集中在非洲地區。由於各國稟賦條件不同,政治經濟體制各異,並沒有一勞永逸的發展模式可供參考,很多發展中國家還在借鑑、改革、試錯中探索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是新興市場國家沒有擺脫脆弱性的困擾。儘管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於全球貨幣體系的缺陷,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衝擊。今年4月以來,隨着美元指數“超預期”上漲,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阿根廷、土耳其、巴西等國相繼出現金融動盪,股匯債等資產價格大幅調整。爲應對危機,上述國家紛紛採取加息、資本管制等干預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並未徹底消除風險隱患。

這既與這些國家經濟基本面不夠穩健、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不夠健全有關,但更主要是受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效應的衝擊。從這個角度看,新興市場國家要擺脫脆弱性的困擾,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還需要世界平等的支持與合作。

中國成功抵禦了多次外部危機的干擾,經濟保持40年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這40年,中國找到了適合自身國情的制度安排和發展道路。制度性變革、全球化發展和低成本優勢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了中國過去發展的基本邏輯,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經驗。我認爲,有以下幾方面值得特別強調:

一是堅持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方向。

改革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中國的制度變遷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成爲經濟起飛最給力的引擎。改革開放40年,儘管不同時期階段性目標有所不同,在改革推進過程中有快有慢,有的順利、有的曲折,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始終是市場化,即讓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向市場經濟轉型,但取得成功的卻寥寥無幾。一些國家採用西方主流經濟理論認可的“休克療法”,基本都陷入了經濟崩潰、停滯和危機的困境。而中國堅持立足本國國情,不“照抄照搬”,將國際經驗與本國實踐相結合,堅持漸進原則,“小步慢跑”“先易後難”,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實現了各項改革措施的平穩推進。

二是堅持穩妥有序的對外開放。

開放是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主要西方發達經濟體在從重商主義向自由貿易轉變的路徑中實現了更快的經濟發展,亞洲國家和地區則是打開國門、擁抱全球化的典範。堅持對外開放也是中國在長期發展中得出的寶貴經驗。40年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入WTO並融入國際多邊貿易規則體系,依託自身優勢,成功抓住了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的歷史性機遇,通過與外部市場深度融合,助推了經濟起飛。與20世紀90年代末部分東南亞國家過度金融自由化不同,中國堅持主動、穩妥、有序的開放原則,平穩渡過了歷次外部衝擊,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堅持促進以製造業爲核心的實體經濟發展。

縱覽現代各國經濟發展史會發現,幾乎所有成功發展的國家都是依靠製造業崛起,而近代經濟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都與房地產市場過熱和金融市場過度膨脹有關。40年來,中國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中國相繼通過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了完備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

爲避免經濟“未富先空”,近年來中國加大力度支持製造業轉型升級,製造業的全球份額持續擴大。1990年中國製造業佔世界的比重僅爲2.7%,居世界第九位;2010年佔比提高到1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第一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角色正在發生改變,從“代工生產”走向“自主生產”,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

女士們、先生們,

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轉變,給所有身處其中的人們都帶來巨大挑戰。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是,在科技進步沒有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如何爲全球經濟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逆流中,如何主動作爲、融入世界,爲推動全球經濟金融發展作出貢獻?在金融危機週而復始的規律下,如何爲下一場潛在的危機做好準備?作爲金融從業者,我謹從金融發展的角度提出幾點建議,供各位同仁參考。

第一,堅守本源,改革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新動能。

過去40年,中國在總結國際經驗和結合自身國情的基礎上,通過改革創新推動了經濟的持續較快穩定發展。對於金融業來說,自身服務能力的提高同樣有賴於改革創新,同時也必須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和使命。

一方面,要堅守本源。金融發展的根基是實體經濟,金融資本的回報來自於產業投資的價值創造,離開產業發展的金融將成爲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好支付清算渠道、投融資中介和風險管理等基本功能,着眼於爲實體經濟提高服務質效,降低投融資和交易成本,增強風險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要堅持改革創新。金融業要通過對經營管理機制、服務工具手段的不斷變革和創新,爲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做出新貢獻。要擁抱金融科技的發展,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重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形態、場景和方式,大力推動新經濟發展的進程。要服務新興產業,推動創新發展。金融業應積極支持有利於促進新一輪全球經濟發展的創新型行業、代表未來產業升級方向的高科技產業,積極探索產融合作模式的創新,不斷提升服務效率。要着力補齊短板,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消費金融,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通過優化授信政策、加強資源配置、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服務模式等手段,不斷提高服務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水平。

第二,加強合作,促進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

中國經濟40年的快速發展表明,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推動全球經濟較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正是世界各國攜手合作,重拾了市場信心,推動了實體經濟企穩復甦。

當前,受逆全球化、本國優先等思潮的影響,各國政策協調明顯減弱,部分國家以鄰爲壑的做法正在深度傷害國際經濟與金融體系。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此背景下,金融業應勇於擔當,加強合作,進一步支持改革開放,繼續推動全球化的發展。

金融合作,特別是大國金融合作,顯得尤爲重要:一是推動金融政策的協調,支持國際資本有序流動,防範貨幣政策調整的負面外溢效應,建立更爲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二是增強各國金融機構之間的互信、業務往來和流動性安排,支持跨境業務的發展,特別是積極支持跨國企業的投融資與貿易活動,促進技術創新與跨境產能合作。三是共同抵制市場投機行爲,杜絕惡意炒作,避免人爲製造恐慌,共同維護市場信心,保持國際金融市場穩定。

第三,完善政策,強化監管,防範週期性風險。

梳理各國經濟金融週期發展的規律,總結新興市場脆弱性的根源,結合中國持續40年快速發展的經驗,我們認爲,各國在金融穩定發展上可以相互借鑑,完善相關政策安排。

對發達國家而言,要更好地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作用,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上更加積極有爲,減少經濟金融體系運行的週期性波動。對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而言,不應盲目“照抄照搬”發達國家的政策經驗,避免激進式改革、過度金融開放的發展道路,持續改進內部治理和金融監管水平。

2008年金融危機後,宏觀審慎監管逐漸成爲全球共識,其主要目標就是加強金融監管,減少經濟金融發展的順週期性;通過逆週期操作,促使金融機構在繁榮期間留足儲備,在衰退期間提高應對損失衝擊的能力;通過槓桿率監管,限制資產規模的過度擴張和資產泡沫的形成。在實踐操作中,金融機構要夯實資本基礎,增強對各類風險的管理能力,爲抵禦潛在的金融危機做好準備。

各位朋友,大變革的新時代需要新的理論創新,需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性。目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國內經濟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智庫日益成爲各國加強溝通和相互瞭解的重要方式。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歷史賦予智庫的任務更爲艱鉅、責任更加重大,大變革的新時代呼喚智庫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中國銀行具有優良的學術研究傳統,我們願與各科研單位一道,把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建設好,爲中外專家搭建更加廣闊的交流與研究平臺,積極發揮好智庫作用,爲提升我國國際金融研究水平、增強國家軟實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後,預祝本屆年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本文編輯:王蕾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於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