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丽水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丽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向大家介绍丽水市实施古村落保护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基本情况

  丽水在古村落保有数量上排在全国前列,目前我市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5个,省历史文化名村25个;国家公布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共4153个,其中我市158个,占全省总数(401个)的39.4%,全国的3.8%,数量位居华东地区第一、全国第三。浙江省传统村落198个,占全省近三成;有历史文化村落311个,占全省的22%,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

  据了解,丽水的古村落、古民居主要来源以下三种情况。

  1

  ---原始定居

  缙云壶镇陇东遗址的考古发现,大概在9000多年前就有史前人类活动;遂昌三仁乡发现的好川遗址,说明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形成了好川文化;松阳也发现有商周时期的遗存。

  2

  ---避世迁移

  从现存的族谱发现,丽水很多的古村落居民来自于北方移民。据考证,丽水古村落居民从外地大批迁入的时代是在宋元时期,如松阳内孟村,据孟氏族谱记载,是孟子第52代子孙孟世礼,于南宋淳熙元年迁入松阳。松阳横樟村包氏家族,经考证是宋代包公的后裔。

  3

  ---地区开发

  主要是闽汀移民,它的入迁与各时期政府的招徕有关,到乾隆四十一年,浙南山区的客家人及其后裔大约就有23万。

  成 效

  据统计,目前全市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上累计投入资金约14.1亿,其中省补资金为4.87亿元,累计获省专项建设用地指标765亩。列入项目的数量和获得的补助资金,每年都居全省各市之首。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一批破旧即将损毁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

  通过对大力度的实施保护措施,一批破旧损毁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据统计,古建筑修复方面,顶瓦修补1222幢、墙体加固667幢、立面改造744幢、构件修复712幢;风貌冲突的建(构)筑物整修改造方面,立面改造1206幢、结构降层36幢、整体拆除69215平方米、异地搬迁258户;古道修复方面,修复古道81公里。

  02

  一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挽救。

  利用开展编辑《千村故事》等工作载体,一些民间工艺和乡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充分展现了古村落的“人文之美”。

  03

  一批古村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全市已有近百个古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的理想之地,建成农家乐民宿近500多家。如莲都的古堰画乡4A级景区就是由历史文化村落--碧湖镇堰头村和大港头古镇组成,景区依托古村保护利用建设的成果适度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就业和增收渠道。

  下一步努力方向

  1

  ---制定古村落保护规划和方案

  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有深度地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和方案,找准村落的定位,明确保护利用的主题,凸显独特个性和价值,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情况。

  2

  ---复原村落整体风貌

  对比于修复古建筑,更难的是复原村落的整体风貌。现在我们一些古村落的古建筑因未列入保护规划,将制定《丽水市政府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明确处理方式。

  3

  ---激活古村落经济活力

  将大力激活乡村经济活力,促进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商业文明的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古村落+生态精品农业”“古村落+文化创意”“古村落+艺术”“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原住民在乡村中生活更加富足,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据了解,为更好的推进古村落资源化利用。将依托古村落,积极发展文创产业、农家乐(民宿)、农业景观等形式的乡村旅游,走上高品质轨道,就是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也是当地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借助古村落农业资源以撬动工商资本。古村落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对工商资本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现在很多工商资本都把目光投向农村,古村落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桥梁和纽带。

  (来源:瓯江行;荐稿:丽水市委宣传部;推送支持:沈贞海、陈以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