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相伴,也與揹簍結下不解之緣。

  姑娘出嫁,要織“洗衣揹簍”作陪嫁。洗衣揹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緻,花紋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勞的“招牌”;女兒生孩子,孃家要送一個“娘揹簍”(又叫“兒揹簍”),作爲“斟粥米酒”禮行。揹簍則成長筒形,腰小口大,專用來背孩子的;摘苞谷、粟谷則用“高揹簍”,它口徑粗,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象倒立的葫蘆;砍柴、扯豬草要用“柴揹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

  古代有首寫背柴的“竹枝詞”:

  “丁丁伐木向高嶺,擔荷斜陽下茂林;好共負簍城市去,賣錢買米度光陰。”

  揹簍中有一種專供男人挑苞谷的“撐簍”,由一根扁擔將兩隻高3尺、徑長1尺2 的篾簍串聯起來,苞谷插得緊扎扎的,挑在肩上便於下坡陡崖。另有一種木製揹簍,幾根木棒,穿成一個能置物體的空架,用蔑絲繫着,是背原木、送肥豬的好工具。有的爲歇息時不釋肩,用一“丁”字木棒將簍底撐住,人作半臥勢,叫“打杵”。

  有古人作“竹枝詞”唱道: “砍竹新編揹簍,百斤重負力難休;好教兩臂歸圈套,一杵斜陽過嶺頭。”

  揹簍,在山裏人看來,如沙漠駱駝,江河三舟。近些年,土家族出產的“藤竹木藝”還作爲民間工藝品躋身“廣交會”,受到海內外顧客稱讚。

  來源:論壇綜合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投稿請發郵箱519691373@qq.com

  資訊.文化.品牌.策劃.活動.推廣.旅遊.電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