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1年起,蘇聯佔領的東德與美國佔領的西德,便被一道戒備森嚴的屏障“柏林牆”切斷。

在柏林牆存在的28年間,它不斷被加厚、延長,變得堅不可摧。

一牆之隔,使無數的家庭分散兩地,甚至對有些人來說就是一生的永別。

然而,一堵牆,堵住了道路,堵不住人心。

在東德對人民的高壓政治管制之下,依然有許多人冒着生命危險,穿越柏林牆,追求人身自由,去往西德。

《氣球》

1979年,東德,珀斯內克市。

“我向大家保證,我們會永遠監督大家。”

此時,正值德國冷戰高峯期,電話被竊聽,行動被監視,隨處都是祕密警察……

東德人民處於政府的高壓監控和管制之下,沒有一丁點兒的自由可言。

據統計,光是在1976至1988年間,就有三萬八千名東德人民,企圖逃至西德。

但是幾乎全部失敗,至少有462人在邊界喪命,他們被東德烙上叛國賊的標籤。

彼特,一名電工,在他的倉庫裏,有各種各樣的工具。

甘特,是一名工程師,精通機械製造,毫不誇張的說:

如果有足夠的條件,他連飛機都能造的出來。

這兩個人,用了兩年的時間,做出了一個巨大的熱氣球。

他們打算帶着家人乘坐熱氣球,逃向西德。

只是,萬事俱備,只欠“北風”。

這天,彼特一家人,剛從青年奉獻大會回到家,小鎮上就颳起了罕見的北風。

彼特和夫人,連忙趕到甘特家裏,商討出逃的詳細計劃。

可是,沒想到,北風來了,甘特——熱氣球計劃的發起者,卻臨陣退縮了。

一方面,熱氣球太小,不能同時塞下兩個家庭——八個人;

另一方面,甘特夫人覺得孩子太小,他們不敢拿孩子的性命去冒險。

一旦,逃亡失敗,他們會消失,孩子會被送到孤兒院。

這樣的後果,那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甘特也承受不起,他怕了。

的確,大逃亡,是一個充滿未知的冒險旅程。

但是,西德自由、這兩個詞語,對彼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他不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熱氣球已經做好了,你不走,我們走。

當天晚上,彼特一家四口,收拾好裝備,開着車,到達了事先決定好的升空地點。

熱氣球成功的飛了起來,飛到了距地面一千七百公尺的高空。

但是十四分鐘後,由於空氣溼度過重,布料被浸透,瓦斯罐也凍住了,氣球開始下降。

最後,熱氣球在一個森林裏墜落,飛行總時長三十二分鐘。

“夠久嗎?”大兒子法蘭克問彼特。

“夠吧。”彼特並不確定。

很可惜,他們失敗了,降落的地點,距離柏林牆還有五百公尺

就差五百公尺!五百公尺!僅僅是一又四分之一圈標準操場的長度,差一點兒,他們就成功了。

相較於一開始就失敗,“差一點兒就成功了”似乎更讓人無法接受。

無限接近成功,卻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它溜走……

一家四口,提心吊膽的在森林過了一夜,天一亮,他們立即返回出發地。

好在,自家的那輛藍色小汽車還停留在原地,也就是說他們出逃計劃雖然失敗了,但卻沒有被人發現。

這可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謝天謝地,情況沒有更糟。你們去上學,我們去上班,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他們銷燬部分證據後,匆匆忙忙趕回了家。

祕密警察的調查、周圍人的詢問、這種壓迫感讓一家人近乎奔潰。

爲了不讓鄰居起疑心,彼特的大兒子法蘭克還把送給鄰家女孩的情書偷偷拿了回來。

巡邏東德邊境的士兵,很快便發現了墜落在林中的熱氣球,並在現場找到了彼特夫人朵樂絲掉落的處方藥物。

東德軍方中校下令徹查此事,對方圓百里展開搜索。

朵樂絲,在發現藥物丟失後,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通過藥物編碼,軍方一定會追查到他們身上。

在這危急時刻,彼特的大兒子法蘭克提出可以向美國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

一家四口假裝旅遊,到達大使館附近的酒店後卻發現:

大使館附近到處是盯梢的祕密警察,出入大使館的人都會受到嚴格的審查和記錄……

但是,在一家人的齊心協力之下,法蘭克成功的將藏有求救信號的煙盒送到了大使館工作人員手裏。

然而,一家四口,左等右等,怎麼也等不來美國大使館的援助。

命運似乎很愛開這種玩笑,給了他們希望,卻又不斷讓他們陷入失望。

彼特感到深深的絕望和自責。

東德士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緊鑼密鼓的調查熱氣球事件。

不用太長時間,他們一定會被軍方抓捕。

彼特不敢想象,到時候等待他們這個家庭的會是什麼樣殘暴的處罰。

深夜,這個勇敢的男人,第一次感到了害怕,他抱着妻子痛哭流涕。

看着一蹶不振的父親,法蘭克提出了第二次逃亡計劃:

與其在這裏等死,爲什麼不製作一個改良的熱氣球,再試一次呢?

此時的局勢對彼特一家非常不利,東德士兵已經將相關通告下發至各個部門。

面對危險的步步逼近,彼得只好重新找到甘特一家,請求他們能一起再造一個熱氣球。

甘特成功的被說服,可是他六週後就要應徵入伍。

沒有人能保證,熱氣球能在六週內做好,也沒有人能保證,在他們逃離的那天一定刮北風,但是他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彼特和大兒子製作熱氣球的吊籃,兩位妻子輪流從不同的地方分批購入布料,甘特負責熱氣球的縫製。

面對鄰居的懷疑,軍方的追捕,他們能趕在祕密警察找到他們之前。

製作出一個新的熱氣球並想辦法解決燃料和設備等問題嗎?

兩家人能否順利逃脫?熱氣球會不會再發生意外?

《氣球》於2018年上映,豆瓣評分8.3,好於84%的歷史片,好於81%的劇情片。

這部影片的導演米夏埃爾·赫爾比希曾榮獲第62屆德國電影獎伯納德·艾辛格紀念獎。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

機修工Strelczyk和泥瓦匠Wetzel用廢棄的丙烷汽缸、帆布、舊牀單造了一個熱氣球。

1979年9月16日,他們各自帶着自己的愛人和四個孩子,乘熱氣球飛上8000英尺高空,落在了西柏林的一篇野莓叢中。

這雖然不是一部諜戰片,但觀影過程卻稱得上緊張刺激,節奏得當,環環相扣。

整個逃亡過程更是讓人看得驚心動魄,從頭到尾我的心都是懸着的。

害怕他們被抓,擔心他們喪命……

但也是通過這部電影,我切身感受到“自由”二字帶給人的力量。

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陽光、空氣、水,還有自由。

自由到底是什麼?恐怕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感受最深刻。

所以,即便冒着死亡的危險,彼特和甘特兩家人也奮力追尋自由的曙光。

所以,歷史上無數的東德人民爲了能夠越過,那堵冰冷的厚牆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就像匈牙利偉大詩人裴多菲在《自由與愛情》中說的那樣: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踏過荊棘,穿透黑暗,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們對自由的渴望。

可是,如果自由不用冒着死亡的危險該多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