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蘋果是一個漂亮的故事,我們不必去爭論故事的真假,因爲這個故事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故事本身。

萬有引力的歷史

開普勒定律,在1618年由德國科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第一定律就指出了行星運行的軌道爲橢圓;萬有引力定律,在1687年,由牛頓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發表。

萬有引力的發現歷史,如何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推導行星橢圓軌道?

兩者是統一的,開普勒定律是萬有引力的表象,意味着我們可以由萬有引力定律,去推導開普勒三大定律。

在歷史上,最先有萬有引力和距離平方成反比想法的,是英國科學家胡克,就是那個對牛頓來說嫉惡如仇的胡克。

胡克是牛頓的領導(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胡克在數學上遠遠不及牛頓,雖然他有了萬有引力的想法,但是僅限於想法而已。

胡克就失敗在這裏,不然發現萬有引力的皇冠,就是他的了!

萬有引力的發現歷史,如何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推導行星橢圓軌道?

胡克還是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時,就曾請教過牛頓,問牛頓是否能通過“引力和距離平方成反比”,來推導行星橢圓運動規律,牛頓給胡克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並沒有告訴胡克具體的推導過程。

牛頓大神利用自創的微積分,加上天才的頭腦,推導行星橢圓軌道,簡直就是易如反掌。

以至於後來牛頓和胡克,因爲“萬有引力第一發現者”而結仇,當牛頓坐上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位置後,恨不得把胡克打入“十八層地獄”。

萬有引力定律推導橢圓軌道

我們藉助虛數的性質,會更容易些,但是推導過程並不簡單。我們把萬有引力定律,表示爲矢量形式:

萬有引力的發現歷史,如何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推導行星橢圓軌道?

其中(-e^iθ)藉助歐拉公式後,表示的就是單位大小的矢量因子,給出了萬有引力的方向,同時與萬有引力結合參與運算;至於負號,是因爲θ=0時,萬有引力方向指向原點;並利用牛二定律,得到加速度a。

然後,我們需要考察速度和加速度極座標的微分形式:

萬有引力的發現歷史,如何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推導行星橢圓軌道?

然後兩個加速度公式,得到微分方程:

萬有引力的發現歷史,如何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推導行星橢圓軌道?

求解該微分方程,就可以得到軌道方程的解(詳細推導過程,我悟空問答中有):

萬有引力的發現歷史,如何利用萬有引力定律,推導行星橢圓軌道?

該軌道方程,正是圓錐曲線的標準方程,其中e爲偏心率!

(1)當e=0時,曲線爲正圓;

(2)當0<e<1時,曲線爲極點在下焦點的橢圓;

(3)當e=1時,曲線爲開口向上的拋物線;

(4)當e>1時,曲線爲極點在上焦點的雙曲線;

至於偏心率實際爲多少,取決於c1、C和GM,爲大天體的引力場分佈,和小物體的初始狀態;sinθ=-1爲近日點,sinθ=1爲遠日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