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是真的。

在亞馬遜電商退出中國的消息盛傳了一天之後,亞馬遜中國的一則聲明正式確認:“將於2019年7月18日停止爲亞馬遜中國網站上的第三方賣家提供賣家服務。

這意味着,亞馬遜正式關閉了其中國的電商業務。

中國市場競爭激烈,亞馬遜中國電商業務的關閉並不突然

事實上,這些年來,曾經野心勃勃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互聯網巨頭,竟然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除了亞馬遜之外,這個名單還有微軟、谷歌、雅虎等。

正如其他媒體報道所言,“水土不服”是亞馬遜電商敗退中國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的雲計算業務在中國發展卻好得多,能夠排到市場前五。

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巨頭在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其實也鮮有成功的案例。這證明,不僅國際巨頭難以中國的環境,中國的互聯網巨頭也難以適應之國外的環境。

這意味着,不同的文化、政治、法律、經濟環境,都可能是阻礙互聯網巨頭將成功經驗向海外市場複製的根本原因,這不僅僅是一句“水土不服”可以概括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包括亞馬遜在內的國際互聯網巨頭敗退中國,一個重要原因其實是,中國互聯網行業激烈而殘酷的競爭環境。

我們知道,中國雖然市場廣闊,用戶基數大,發展機遇多,但與此同時,在互聯網創業的黃金年代,在資本熱錢的大力助推下,有實力的玩家也更多,這導致幾乎每一個互聯網領域,都是充分飽和的競爭。

而在競爭激烈的檔口,保持“佛系”的亞馬遜中國,既不像其他電商那樣打價格戰,也不瘋狂地投廣告,因此市場份額被不斷蠶食也就在所難免。

事實上,除了外資互聯網企業在慘烈的市場競爭當中被淘汰之外,中國互聯網企業被淘汰的數量更是龐大。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中國互聯網行業在成就了BAT等互聯網巨頭的“王圖霸業”之外,其實有更多的創業公司成爲了墊腳石。

特別是在團購、O2O、電商等互聯網消費領域,更是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殘酷激烈的競爭,而其中99%的企業已經倒閉。

亞馬遜電商在中國的敗局,六年前已注

而亞馬遜中國在電商市場的敗局,可能在2013年甚至更早之前就已註定。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以前,亞馬遜財報中還可以見到亞馬遜中國業務的成績。或許是中國業務着實表現太差,收入規模太小,所以自從2014年開始,亞馬遜就不再財報當中體現中國業務,而是被籠統的劃入到了“國際(海外)業務”當中。

那麼,2013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回顧歷史,不難發現,2013年正是移動互聯網大爆發的一年,也是互聯網行業風起雲湧的一年,那一年有非常多的大事件發生,BAT都有不少影響互聯網行業格局的大動作。

阿里巴巴一口氣收購了蝦米音樂網、新浪微博18% 的股份,高德28% 股份等優質資產。百度則先後了收購PPS、91無線、糯米網;騰訊則戰略入股了搜狗。

而具體到電商行業,除了阿里巴巴大肆收購已成爲行業巨鱷之外,京東還在2013年初拿到了一筆7億美元融資,並由此開始大肆擴充品類,開始全面去商城化,京東商城也正式改名爲京東,並在這一年的4月份註冊用戶宣告突破1個億。

而在這一年,蘇寧的電商業務也實現了銷售收入218.90億元(含稅),同比增長43.86%。

反觀亞馬遜,在2013年幾乎沒有任何動作,並且更爲弔詭的是,百度打開亞馬遜的百科詞條,2013年之後就再也沒有更新過信息和動態了。

事實上,最近幾年,亞馬遜確實沒有什麼存在感,特別是每年各大主流電商平臺都競相參與雙11這一行業盛事上,更是長期缺席。而正如很多人感知的一樣,亞馬遜電商在中國市場份額已經不足1%。

不僅沒有存在感,亞馬遜對於其使用體驗的吐槽也是甚多。在蘋果應用商店,隨便翻閱用戶對其的評價,可以發現,差評比例在一半以上,特別是對於亞馬遜產品使用體驗,退換貨等售後服務等問題怨言極多。

這也就不難理解,亞馬遜爲何會選擇關閉中國電商業務了。

圖書市場節節敗退,讓其進一步滑落

此外,除了錯過移動互聯網浪潮,在優勢品類圖書市場的節節敗退,更是讓其加速走向衰落,最終成爲電商行業的“邊緣人”。

我們知道,亞馬遜在2014年通過收購當時的卓越網而進入中國,當時主營圖書音像業務的卓越亞馬遜,是僅次於噹噹網的第二大B2C電商平臺。

但在2014年,以3C電商起家的京東完成了對其的反超,其在圖書市場的份額退居到第三名而到了2017年,亞馬遜中國的圖書業務又被天貓超越。易觀的統計數據顯示,到2017年第3季度,亞馬遜中國僅以10.5%的份額,位列第四。排在他前面的是,京東、噹噹和天貓。

不僅如此,隨着亞馬遜在中國電商市場份額的減少,其虧損也越來越大。2017年,亞馬遜中國連核心品類圖書也虧損了50%。

至此,亞馬遜中國的前景愈發暗淡,關門大吉已成定局。

瑞萊觀點 ∣ 專業傳播價值

科技 · 創業 · 營銷

商務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