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儒剛作

張儒剛作

李永俊

時至立冬,北京的氣溫急降,西北風一刮,頓時天氣轉寒,真是節氣不饒人吶。過去,在沒有溫室培育青菜的年代,一冬的喫菜問題就成了老百姓最關心的大事。看到現在一年四季市場上各種蔬菜品種如此豐富,不由得勾起了對冬儲菜的回憶。

記得改革開放以前,老北京人家一直把大白菜視爲冬季的當家菜。家裏若能儲存幾百斤大白菜,一冬天心裏都踏實。

而對於農家人來說,要獲得好收成,必須重視農曆節氣,因爲節氣與種植和收成關係密切。從事農業生產的京郊農民中曾流傳有“立冬不砍菜,必定要受害”的諺語。因爲到了這個時候,田間的菜蔬經不得風寒,不及時搶收就會凍壞。所以冬季來臨時要及時砍收大白菜,以免凍壞在地裏。而且這些大白菜當年也是人民公社社員們年終分紅的指望,搶收越冬菜那可是社員們的頭等大事。

那年月,每逢立冬節氣也是老北京市民最忙碌的時候。爲了確保冬季生活所需,家家都把儲存越冬菜當成一件大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的蔬菜種植面積比較少,主要的蔬菜產區只有海淀的四季青和豐臺的黃土崗,數百萬市民冬季喫菜主要靠這兩處蔬菜產地供應。由於極其缺少溫室生產的新鮮蔬菜,大白菜就成了人們過冬的“當家菜”。

當時上市的大白菜不太充足,政府規定每戶根據人口數按一級、二級、三級菜搭配供應。人們除了儲存大白菜外,還要備些容易存放的蘿蔔、土豆、倭瓜等蔬菜來調劑生活。那年代,每家都備有幾個罈子和水缸,入冬之際買些蘿蔔、芥菜、雪裏蕻及拉秧的豆角、小茄包子等,洗淨存入缸內醃製成鹹菜,以備接短之用。

大白菜上市的時候,往往舉家出動,輪流排隊。少則幾百斤,多則千八百斤,家家把大白菜擺滿庭院、窗臺,碼放好後晾曬。天兒冷後還要用草簾子和舊棉被蓋嚴實了。一堆堆儲存的過冬菜,一排排盛着醃鹹菜的缸壇瓦罐,便成了北京冬天的特殊風景。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蔬菜的種植面積擴大了,京郊地區多數農業生產隊把糧田改成了菜田。後來市政府制定了“菜籃子工程”,把外埠的蔬菜調撥進京。那段時間,河北、山東等地的“青白口”“青麻葉”源源不斷運送到北京,北京老百姓的冬儲菜有了保證。京郊的菜農也用馬車、排子車將大白菜、土豆、蘿蔔運到城裏。一些菜農還深入大街小巷,衚衕裏都能聽到賣菜的吆喝聲。

再後來,國營蔬菜站在街道設立了許多便民銷售網點,儘管買菜方便了,但老百姓還保持着立冬時購買大量白菜的習慣。立冬那天,從清晨到傍晚,各菜點都聚集着等候買白菜的市民。大院裏的街坊都互相關照,往往是一家幫忙買幾家菜,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從裝車、拉菜到挨家搬運,連小孩都會幫忙把大白菜一棵一棵抱到鄰居家中,人手少的家庭或孤老根本不用擔憂。大院裏那忙碌的身影,那歡聲笑語、熱鬧的場面,處處體現着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那年月,爲了保證市場的供應,各蔬菜公司都設有冷庫,管理人員要定時倒庫。而農業合作社也有儲存任務,以防供不應求。要儲存好大白菜,一般需經過幾道工序,首先得修建菜窖,一種是窖壁以土夯實加頂,一種是磚砌的窖牆加上頂。新收穫的大白菜入窖前先要晾曬,然後篩選棵大飽滿無病害的,搬運到事先備好的菜窖裏進行儲存。窖儲菜要成排碼放整齊,每層用秫秸隔開,行與行留下空隙,室溫也要保持在0℃到10℃之間,以防大白菜腐爛或凍壞。窖內一般也要設專人管理,並按天氣變化控制溫溼度並確保通風換氣,每隔三五日,要倒菜、去腐。

那時候集體建制的菜窖十分寬大,地下部分一人多深,地上部分高約五尺,寬約丈餘,長度按存儲量而定。四壁灰土打牆或磚石砌成,像一字形或凹字形房屋,頂部有天窗與排氣孔,窖內乾燥敞亮,冬溫夏涼。在京郊大地,這種排子式的儲菜窖特異的建築樣式,成爲一景。

如今市場上各種蔬菜一應俱全,各色美食已成爲居民四季飯桌上的日常,排隊購買冬儲大白菜那繁忙的景象已再難見到。但以前鄰里間互相幫助購買冬儲菜的和諧景象,曾是北京的人文風情,至今仍令人回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